古詩《趙執信·昭陽湖行書所見》原文賞析
屋角參差漏晚暉,黃頭閑緝綠蓑衣。倦來枕石無人喚,鵝鴨成群解自歸。
昭陽湖又叫微山湖,位于江蘇與山東之間。趙執信南游,途經這里,寫了一組詩四首絕句,描繪水鄉風光。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三首。
昭陽湖本屬魚米之鄉,盛產禾黍菰蘆和水族動物,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時當康熙盛世,清王朝處于上升時期,江浙一帶經濟繁榮。從這四首詩看,詩人寓目的都是和平、寧靜、悠閑的生活畫面,詩表達了他對這種生活的贊賞,也體現了詩人淡懷逸致的美學追求。
“屋角參差漏晚暉”: 先描繪主人公漁郎居處的環境。屋角參差不齊,他住的定然是茅屋。在參差不齊的屋角上,漏下傍晚橙黃色的陽光。這陽光,是溫暖的,疏落的,斑駁的。“漏”字表明,這陽光又不像直射的那樣強烈,但也不是一片昏黃; “漏”下來的夕陽,顯得溫柔,靜謐。寫人先寫其屋,寫屋先寫其光; 詩人之意在先給全詩奠定一種安詳、溫馨的色調。
“黃頭閑緝綠蓑衣”:“黃頭”指船民(見《漢書·鄧通傳》顏師古注),這里的船民大都是漁民。這一句讓主人公登場。漁民經常在風雨中撒網放釣,箬笠和蓑衣是不可缺少的雨具。“蓑衣”有棕制的,也有用箬葉緝成的,這里的“綠蓑衣”自然是張志和《漁父》中寫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那種蓑衣。“閑緝”二字告訴我們,在這傍晚時節,這位漁郎一不忙于下湖,二不忙于晾網,“綠蓑衣”原不過備用,打發閑里光陰,因此他不急不忙。這一句寫漁郎,仍然注重色彩、畫面、氣氛。稱漁民為“黃頭”意在與“綠蓑衣”映襯,取得色彩的和諧,襯托主人公的情態。黃和綠,都是溫暖、和平、安詳的色調,與上句“晚暉”的澄黃,共同烘托出一種安謐、溫暖的環境氣氛。
“倦來枕石無人喚”:“緝蓑衣”既是閑中之事,疲倦了就睡一會兒。閑中得一睡,原是中國勞動人民最大的享受;但這位漁郎,睡得頗為特別。他不是睡在船艙、床上,而是靠枕于石頭之上,隨便躺著。曹操《秋湖行》有“枕石漱流飲泉”的話,向來以指山林隱逸生活;詩人用在這里,既是即景,也有用典以喻隱逸之意。一個人靠枕在石頭上,居然也能睡著,可見其睡意之濃,睡態之恣放。睡意之濃,又說明他心中無憂無慮,穩貼安詳。“無人喚”意味著他家里沒有許多人口,也意味著他心上沒裝多少事情,無人攪他美夢。他自食其力,獨來獨往,沒有身外的拖累和羈絆,正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這是人間的至樂。古人把“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當作人生一種樂境,就由于此中有解脫、逍遙、無待的意趣。詩中漁郎得此意趣;詩人追求的也是這種翛然自適的意趣。
末句“鵝鴨成群解自歸”,是傍晚漁村生活的絕好圖畫,也是對那位枕石而眠的“黃頭”的生活作補充描寫。“鵝鴨”自是湖鄉之物,“成群”說明這位漁郎相當富足,這是他之所以能“閑”,之所以能枕石入睡的物質保障。“解自歸”:鵝鴨到傍晚懂得自己回來。它們那樣自由自在,日出下湖尋覓魚蝦,黃昏時成群結隊自己歸來。這樣的漁郎,這樣的鵝鴨,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相對凝定的圖畫,畫中傳出自然、和諧、無拘無束的理想生活的頌歌。
四句詩,像四幅圖畫,烘托、描繪這位漁郎的生活和心情,形成了一種恬靜安謐的意境,洋溢著漁村生活的情趣。富于生活情趣是這首詩最顯著的藝術特色。情趣凝鑄在枕石而睡的漁郎和鵝鴨自歸兩個畫面上。屋角漏下的陽光,黃頭綠蓑衣相映成趣的色彩,則是為兩個畫面敷彩賦色。捕捉這種富于情趣的鏡頭,使之“定格”,在一瞬中把握永恒的情趣,是畫家、攝影家的追求,也是詩人所向往而又難以達到的美學境界。捕捉一個鏡頭已經夠難,把四個鏡頭組成一個整體,體現一種和諧、寧靜、悠閑的意境,更是難中之難。王漁洋論詩,有“平淡中求真味”之說。所謂“真味”,也就包含了“情趣”。他的《真州絕句》寫漁村,“好是日斜入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向來享譽極高。作為與王漁洋同時代且系王氏之甥婿而論詩互相抵牾的詩人趙執信這首七絕,又何讓于“半江紅樹”?
上一篇:古詩《袁昶·春行湖堤上(錄二)》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釚·曉發京口》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