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①,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 “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②,朕志自定。外亂不足,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 乃推曰: “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 “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 “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③。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 “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墜于地④。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⑤,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 ‘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 “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⑥,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⑦,吾不忍為也。’ 嗚呼! 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蘇洵又曰: “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則何事于斯? 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小大、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系之以詩曰:
天子在祚⑧,歲在甲午。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纛舒舒⑨。西人聚觀,于巷于涂。謂公暨暨,公來于于⑩。公謂西人: “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秋爾滌場。”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駢駢(11)。公宴其僚,伐鼓淵淵(12)。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閑閑(13)。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期汝棄捐。禾麻芃芃,倉庾崇崇(14)。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天子股肱(15)。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 “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注釋】 ①至和:北宋仁宗年號。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②朋興: 一同興起。朋,一齊,一同。③“蜀人”二句: 時張方平以侍講學士從滑州移知益州,尚未到任。當時謠傳儂智高 (已歸附朝廷的壯族首領) 在南詔 (今云南省境內),將侵犯益州。于是地方官調兵筑城,百姓驚擾。朝廷聞報,調發陜西步騎兵到蜀郡防守,并催促張方平赴任平亂。張方平斷定是謠言,把戍卒送回陜西; 正月十五燈節,又故意三個晚上不關城門。后來抓到造謠的人殺了,益州的人心便安定了下來。④攲 (qi): 傾側不平。⑤繄 (yi): 是,這,此。指代張方平的措施。爾繄以生,即爾以繄生。即你們靠他的措施活下來。⑥砧(zhen): 古代刑具,即鍘刀下面的砧板。砧斧: 代指嚴刑峻法。⑦齊民: 平民。齊,相等,無貴賤之別,都是平民。⑧祚 (zuo): 此指皇位。⑨纛(dao): 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舒舒: 伸展飄揚的樣子。⑩暨暨 (ji): 果敢剛毅的樣子。于于: 行動舒緩自得的樣子。(11)囿 (you): 園林。駢駢 (pian): 茂盛的樣子。(12)淵淵: 鼓聲。(13)閨闥 (ta): 閨房,內室。閑閑: 嫻靜從容的樣子。(14)芃芃 (peng): 茂密叢雜的樣子。倉庾 (yu): 即倉廩,儲藏谷物的場所。庾,露天堆谷的地方。崇崇: 高大。(15)股肱 (gong): 比喻帝王左右的得力大臣。股,大腿; 肱,手臂從肘至腕的部分。
【譯文】 至和元年秋天,蜀人傳言,有敵寇侵犯到了邊境,邊防駐軍也在夜里驚呼亂叫,野外的人家都走光了。謠言傳開,京城也震驚。正好碰上在選擇益州的人選。天子說: “不要延誤養成禍亂,也不要助長叛變發生。大家意見紛紛,但朕自有主張。外敵不足為憂,擔憂的是叛變從當地發生。既不可單作禮樂教化,又不可只仗武力鎮壓。只從朕的幾個大臣里選,誰能辦好這件夾在文武間的事,就派誰去那里安撫朕的軍隊。” 于是都推薦說: “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 天子說: “就這樣。” 張公以父母年老為由來推辭,不準,就立即赴任。當年冬天,十一月來到四川。到任那天,就遣回集結的軍隊,撤除戰備。派人告知各郡縣官員: “外敵來由我處理,無需你們辛苦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清晨,四川人歡慶春節和往年一樣,得以平安無事。又過一年的正月,人們告知將為張公留像于凈眾寺,張公禁止不住。
眉山蘇洵對大家說: “還未叛亂時容易治理,已經叛亂也容易治理。有叛亂苗頭還不見叛亂的形跡,這叫 ‘將亂’; 將亂最難治理,既不可用治亂方法操之過急,又不能認為無敵而放松治理。元年秋季,就像器皿傾斜,但還沒有掉地一樣,只有你們張公,安定地坐在它旁邊,臉色不變,慢慢地起來把它扶正了;扶正后,又慢悠悠地退回去,沒有驕傲神情。替天子管理百姓不知疲倦,是你們的張公。你們靠他的措施活下來,張公就是你們的重生父母。張公曾對我說:‘百姓無固定習性,只看上面怎么對待。人們都說: 蜀人多變。于是就以對付盜賊之心對待他們,用懲治盜賊的方法懲治他們。對那些并起腳不敢喘大氣的老百姓,卻用砧板鍘刀等酷刑嚴法對待。于是老百姓才開始狠心把自己借以養活父母妻小的身體,扔給盜賊,所以蜀地常常大亂。若用禮教約束,用法律管理,惟有蜀人最容易管了。至于逼急了發生變亂,即使齊魯這些地方也會如此的。我用對待齊魯的心意來對待蜀人,蜀人也會用齊魯人來要求自己。像那種肆意超出法律之外,用威嚴劫擾平民,我是不忍心做的啊。’ 啊! 愛蜀人這么深,待蜀人這么厚的,在張公之前,我從沒有見過。” 大家都拜了又拜,磕頭說: “是這樣啊!”
蘇洵又說: “張公的恩情在你們心頭,你們死了,會傳給你們的子孫; 他的功勛會有史官記載,用不著畫像來留傳,何況張公也不愿意,怎么樣?” 大家都說: “張公哪在乎這個? 雖如此,但在我們心里放不下。如今平日里聽到一好事,必問那人姓名,連他居住在哪里,以至于他的高矮胖瘦美丑等形狀; 甚至詢問他平生嗜好,以想象他的為人。而史官也記載這些在他的傳記里,目的是讓天下的人將他想在心里,就現在眼前; 現在眼前,所以想在心里就更牢固從這點看,畫像也不是沒有幫助啊。” 蘇洵沒有話反駁他們了,就替他們記載下來。
張公是南京人 (今河南商丘),為人慷慨,保持大節,寬洪大量,聞名天下。國家有大事發生,張公是可以托付的。我寫了首詩來稱頌他的事跡:
天子在位,甲午那年。蜀人謠言,有敵寇侵擾邊疆。朝廷文武,謀士紛紛如云。天子一哼,派遣張公。張公從東方來,旗幟飛舞。蜀人圍觀,充塞小巷大路。說張公堅毅,他來得自如。張公對蜀人說: “安撫你的家室,不要聽傳謠言。謠言不吉祥,還是去跟平常一樣: 春天采你們的桑,秋天掃你們的場。” 蜀人叩頭: “張公是我們的父兄。” 張公住在西園,草木茂盛。張公宴請同僚,擊鼓聲聲。蜀人前來觀看,祝愿張公萬壽無疆。如今美麗的姑娘,在閨房悠閑;呀呀學語的孩子,已能說話。但張公沒來時,等待你們的是被丟棄。禾麻繁茂,谷倉高高。感慨我們的婦女孩子,為豐年快樂。張公在朝廷,是天子的得力助手。天子叫回,張公怎不遵命? 建了座莊嚴的大堂,有廳有回廊。張公的畫像安放中間,穿著朝服,帽上綴著長纓。蜀人互相告勉: “不敢荒廢貪安。張公雖回京城,但畫像還在廳堂。”
【鑒賞】 張益州,即張方平,曾任益州 (今四川成都) 知州,所以有此稱謂。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秋,益州地區流言四起,秩序騷亂,朝廷選派張方平前往治理,很快恢復了平靜。張方平任滿返京時,益州人民畫其像于凈眾寺,以表達愛戴懷念之情。本文記述的就是這一事跡。文章先記敘張方平平定蜀亂的政績和蜀人為其畫像的經過。然后以作者與民眾對話形式就平亂、治蜀展開議論,認為“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治蜀要 “約之以禮,驅之以法”,不可 “威劫齊民”,“急之而生變”,進而闡明留像的意義。最后仿《詩經》雅頌風格作頌辭一首,盛贊張方平治蜀政績,勉勵蜀人。全文敘事簡明,用筆剛健; 議論一問一答,深入具體; 頌辭華貴典雅。三者有機結合,構成了這篇莊重堂皇的歌頌文章。
上一篇:《古文觀止·惲敬·張皋文墓志銘》鑒賞
下一篇:《古文·張衡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