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中國古典詩歌擅長于創造一種整體的情感氛圍。它或直接表現,或通過景物映襯,傳達抒情主體的心理感受。盛唐詩人李白的這首詞,就是用環境與事物作媒介,造成一種情感氛圍,以纖細纏綿的韻律和一唱三嘆的形式,表達古代女子面對人去樓空的苦惱意識和悲涼之感。
“憶秦娥”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詞牌名稱。詩人們常運用它表現離愁別恨之類的哀傷情感。傷別作為行為的一種和情感的一翼,需要選擇特定的場所,并納入特殊的素材之中,才能使抒情氣氛表現得更加濃重。在這首詞里,李白用中國文學傳統中象征悲涼之鳴的“簫聲”起首,將泛指古代長安女子的“秦娥”,置于人去樓空的傷感環境,而且置于“灞陵”的古來惜別之地。“灞陵”是漢武帝的陵墓,位于長安東南、灞水之濱,有一條橫跨灞水兩岸的灞橋,四周柳樹茂密,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古代送別從長安啟程向東的遠行人的一個場所。傷別者則是多情的秦川女子。年年柳色青青,卻又歲歲夢斷樓月;縱有長安風景區之一的樂游原上的清爽秋陽,卻失去了親人溫謦的笑貌音容。風景依稀如同往年,人去樓空音蹤絕跡,這一強烈的映襯對比,在“傷別”而又“音塵絕”的氛圍之中,表現出一種無窮的悲愴和人生的感慨。
詩的要素是思想感情而不是故事情節。簫聲,樓月,柳色,清秋,古道,音塵,西風,殘照,陵墓等等,都作為媒介物,一環扣一環地從屬于情感的旋律,層層遞進著。中間的“秦樓月”和“音塵絕”,用了復沓的句法,也是更有利于反復詠嘆內心的哀傷。不過,這種哀傷的思想感情可以專指一人,更可以理解為泛指人生的共感經驗。因為在這首詞里,李白并沒有說明是哪一位秦娥為誰而傷別,而是采用了作為惜別的象征的灞陵。年年柳色,但見樓月連同浩浩流去的灞水,通向西風殘照著的漢園陵墓,也就賦予這種傷別一去不回頭的屬性,暗示著人世間離愁別恨的永恒性。這樣,《憶秦娥》就具有一種永恒的情感因素,即經過詩人特殊組織的意象,使有限的人生經驗提升為無限的幽思境界,為世世代代所傳頌。
上一篇:白居易《憶江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