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執(zhí)信
香爐煙散半湖云,舟入荷陂水又分。
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詩一開頭就將人們帶入煙霧縹緲的鄱陽湖。詩人舟行至此,只見滿湖煙云彌漫,眺望遠(yuǎn)處,廬山的香爐峰視而不見,緬邈難覓。詩中的匡廬、匡君,皆指代廬山。據(jù)《太平寰宇記》記載,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李白曾以絢麗的彩筆賦香爐以鮮明的色感,香爐峰的團(tuán)團(tuán)白云在紅日映照下如紫色煙霞,冉冉升起,奇麗無比。而今詩人想見巍巍香爐卻深藏在它自身升起的團(tuán)團(tuán)煙云之中,竟使大半個鄱陽湖被云煙霧靄所籠罩。不說因云霧多而看不到廬山,強(qiáng)調(diào)爐煙彌漫鄱陽湖,以反筆寫氛圍,變審美的客體為主體,突出了廬山深隱于煙靄的情景。途經(jīng)鄱陽湖,卻不能眺望廬山勝景已是一愁;到了荷陂,水分岔道,此身只能隨著小舟往別處而去,更添惆悵。眼看著玉兔東升,沙洲上的一對鷺鳥展翅翱翔,恰似暗暗地跟隨那明月向廬山飛升!“卻羨”二字逼真地描摹了詩人此刻的心態(tài):白鷺能成雙作對自在地飛翔,人何及鳥?鳥能隨月去廬山,詩人的心兒也暗隨那鳥兒飛向匡廬。無奈身心不一,詩人宦游不定,身不由己,旅途寂寞,滿腹愁緒,以鳥反襯,更見深意。
詩人置身于鄱陽湖,本為賞心樂事,卻因一切被云遮霧蓋而轉(zhuǎn)為惋惜惆悵。行文由于這一跌宕,引出了對水鳥的艷羨。遠(yuǎn)眺不見,本可登覽近看,可是船卻向反方向行進(jìn),行文在又一次起伏中,由惋惜惆悵而生失落之感。在人與鳥的對比中,使意境更為深遠(yuǎn)。結(jié)尾“潛隨”句,既把水鳥人格化了,又寫出內(nèi)心向往匡廬之情。船行月移,此刻心里只想著廬山,故而月也好,鳥也好,仿佛統(tǒng)統(tǒng)要向廬山飛去,詩人也已將愁心偷偷地緊隨明月去訪問廬山了。結(jié)句含蓄而頗多情趣,卻有難言之隱,而只能聊以自慰。
上一篇:曹寅《古北口中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沈德潛《過許州》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