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近代散文·林覺民·與妻書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 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 “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汝初聞言而怒,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 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吾與 (汝) 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 何情不訴? 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 “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 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 當初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后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 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 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 一慟!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
本文選自《廣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
這是革命烈士林覺民就義前夕,給家屬所修的兩封信中的一封,是寫給其妻陳意映的。陳意映,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福建女師畢業,她能詩能文,深明大義,婚后夫妻恩愛。接到其夫林覺民的“絕筆書”后,她曾幾次昏死過去。后因抑郁成疾,竟于一九一三年(即夫死后二年)于家早逝。
《與妻書》,又題《絕筆書》,屬于古時的“尺牘體”,即今之書信體。它采用抒情手法,寫得文筆委婉,真切感人,催人淚下。
****
這篇作品較長,有七節文字,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1節):修書緣由及心情;
第二段(2—4節):兒女情與英雄志兼容:
第一層(2節):死之必然,死之力量,死之意義;
第二層(3節):“舍汝而死”之悲痛心情;
第三層(4節):“就死不顧”之思想基礎。
第三段(5—7節):忠于革命,慰藉生者,激勵后人:
第一層(5節):幻想與摯情;
第二層(6節):“百死不辭”與“吾愛汝至”的統一;
第三層(7節):殷殷囑讬,言而不盡。
以下按段邊釋邊議——
第一段:修書緣由及心情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一、詮詞釋句:
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妻子,姓陳名意映。卿卿,舊時代夫妻間的愛稱。如晤,好像見了面。晤,會面。這句是舊時尺牘的格式:收信人的姓名及套語。
竟書與吾衷——竟書,是說寫完這封信。吾衷,我的心事,即內心想法。
二、略述大意:
意映我的愛妻,收了信就像見了面,今天我用這封信同你永別了! 我寫這封信時,我還是世上之一個“人”,待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已成為陰間一個“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同筆墨一起落在紙上,甚至不能把信寫到底,中途停下來,但我又怕你不能細細體察我的內心想法,說我忍心舍棄你而死,說我不了解你是不要我去死的,所以,我只得忍著極大的悲痛,跟你說說這些。
這是本書信的第一段,主要說明寫信的原委及寫信時的悲痛心情。下邊第二大段,才是本文的重點,是感情發展的高潮。
第二段:兒女情與英雄志兼容
這大段有三層意思,即——
第一層:死之必然,死之力量,死之意義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一、詮詞釋句:
常愿句——語出《西廂記》,它在劇本的最后[清江]一曲中云:“……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說天下相愛的情人都能成為夫妻。
遍地腥云,滿街狼犬——喻指清王朝在全國的血腥統治,處處都為殘暴的統治者及其爪牙所盤踞。
司馬春衫——“春衫”,應為“青衫”之誤。語出唐人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說自己也象白居易那樣極度悲傷,涕泗淋漓。一說借喻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情。
太上句——古人有“圣人忘情”的說法。“太上”,指修養最好、境界最高之圣人。這是說,自己修養遠沒達到忘掉喜怒哀樂之情。語出《晉書·王衍傳》。
老吾老二句——語出《孟子·梁惠王》,其意是說,把尊敬自己的長輩推及別人的長輩;象愛護自己的子女去愛護別人的子女。
充、體與汝其勿悲——充,此指擴大之意。體,體諒、悟察。汝其勿悲,希望你不要悲傷。其,為副詞,表希望語氣。
二、略述大意:
我特別地愛你,就因這個念頭,使我勇敢地走向了死亡的。自從我與你相遇以來,總希望普天下有愛情的人都結成夫妻。然而,全國各地都為清王朝及其走狗們血腥統治著,哪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的呢?我自己也像唐人白居易那樣感到極度悲傷,我的修養還未達到圣人的最高境界那樣,忘掉喜怒哀樂。古語說:“有仁德的人,能夠做到尊敬別人的長輩同自己的一樣,愛護別人的子女同愛護自己的一樣”。所以,我將愛你之心加以擴大,幫助天下的人都能夠愛他所愛的人。就是這個緣故,我敢于比你先死,而不顧及于你了。你要體諒我的這片心意,在啼泣之后也要把天下人的憂樂作為自己惦念的出發點。這樣,就會樂于犧牲我同你的幸福而去為天下人謀求永遠的幸福。希望你不要悲傷!
這節文字,寫得情意悱惻,而又義無反顧。乍看,這是矛盾的、不可調和。但作者卻將它們很好地統一了起來。這就是:將美好理想與丑惡現實加以對照,說明死之必然;將愛妻之情同愛國之心,加以擴大聯結,說明死之力量,使他勇于就義;將個人幸福同天下人幸福彼此聯系在一起,說明死之巨大意義。總之一句話:吾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二層:“舍汝而死”之悲痛心情
汝憶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 “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汝初聞言而怒,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 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后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 吾與 (汝) 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余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 “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妾愿隨君行。” 吾亦既許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 當初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一、詮詞釋句:
與與禁與卒——與,此是“與其”之略語,它同無寧相配,成為古漢語中的一個固定語詞。禁(jìn近)承受、經得住。卒,終于。
雙棲與望日——雙棲,指夫妻同居之所。望日,即陰歷每月之十五日。
窗外疏梅篩月影——窗外的月光透過稀疏的梅枝,照射在地上。有如從篩子里漏下來的,意指窗外之夜一片朦朧景色。
有身與寸管——指婦女懷孕為“有身”。寸管,指毛筆。
二、略述大意:
你是否回憶得起,在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初聽到我說這些話,你發怒了,后經我委婉解釋,你雖然不認為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了。我的意思是,以你這樣的纖弱女子,一定承受不起失去我的悲傷的。因為,如果我比你先死,而留悲苦給你,我不忍心哪!所以寧可請你先死,由我來承受這種悲痛。誰知我終于比你先死了,我真的難以將你忘掉啊! 回憶起家中后街的房子,進了門穿過走廊,經前廳與后廳,又經過三四個轉彎,有個小廳,廳旁有間房子,就是我同你一起住的地方。結婚三四個月時,正是冬天的一個十五日前后,窗外月光時隱時顯,一片朦朧景色,這時,我同你并肩攜手,私語切切,話多情長,還有什么事情沒有講呢?還有什么情懷不予訴說呢?今天,回想起來,一切都成了往事,留下的只是淚痕而已。又想到六七年以前,我那次不告而離家,后來回家,你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后出遠門,一定要告訴我,我愿意跟你一起走。”我當時已經答應了你。前十幾天回家時,我原想馬上把這次出門之事乘便對你說的,但等到同你見面時,又開不了口。因為你已經懷孕了,更怕你經受不起這種悲痛。所以,只得天天沽酒買醉,心中的悲楚,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
這層回憶,抒發了“舍汝而死”的極度悲痛心情,說明烈士早有犧牲的思想準備,他對廣州起義的危險程度是有所預料的。
第三層:“就死不顧”之思想基礎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 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日后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一、詮詞釋句:
第、眼成穿與骨化石——第,但。眼成穿,望眼欲穿,言盼望之殷切。骨化石,俗稱“望夫巖”。傳說,古代女子盼望著丈夫早日回家來,久而久之,丈夫沒盼回,自己卻變成了石頭,后人稱為“望夫石”。
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后又得到團圓;或者離異后又得復婚。典出陳代徐德言與樂昌公主“破鏡重圓”的故事(見唐人孟綮《本事詩·情感》)。
依新——林覺民之長子。
二、略述大意:
我確實愿意同你相伴到老,但以今天國家政事和大勢來看,人之死是很容易的:天災可以致人于死,盜賊可以使你死,列強侵略者可以使你死,貪官污吏的酷政更能致人于死地,我們生長在今天的中國,在國內無時無地不可以致人于死。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著你死,或者讓你睜著眼看我死,我能做到嗎?還是你能做到?即使可以不死,但離散不能相見,白白使兩地望眼欲穿,望夫之女子變成了化石——望夫巖。請問,自古以來,曾有幾人得到了破鏡重圓呢?這種生離之苦,卻比死別更為痛苦啊! 如何是好?今天我同你有幸尚雙雙健在,天下之人不該死的死了,還有不愿離開的,偏偏迫其離開的,不可計數。像這樣感情專注的我倆,能夠忍受這種痛苦嗎?這就是我所以敢于率性去死,而不顧著你了! 我今天死去,已沒有什么遺憾了,國事之成功與否,自然有同志們去努力。
兒子依新已經五歲了,不久即將成人,你要好好地撫養他,讓他能像我。你肚子里的東西,我懷疑是女的,女兒一定像你,我心里十分安慰。或者,又是一個男孩,那么,請你也教他以我的志向為志向。這樣,我死了之后,就還有兩個“意洞”了,幸運得很,幸運得很! 我家今后的日子,一定很貧窮,但貧窮沒有什么苦的,只是過過清靜的日子罷了。
第二大段最后一層意思,集中說明:與其痛苦一生,不如痛快地死。從回憶各個方面之事,說清自己為什么“卒先汝而死”、“就死不顧”之情由。烈士將“吾至愛汝”的脈脈溫情同勇于就義的革命精神完全溶于一體了,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第三段:忠于革命,慰藉生者,激勵后人
這一大段文字,也有三層意思,即——
第一層:幻想與摯情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一、詮詞釋句:
心電感應——近代有些唯心論者認為,人死后生靈尚有知覺,能和生人的精神、心情交相感應。一說,兩人彼此之思想感情能夠相互感動應和。
依依旁汝——旁,通“傍”,靠近,湊攏。這句是說,我死后,其靈魂還是依戀地陪伴著你。
二、略述大意:
現在,我同你沒有別的話可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聆聽你的哭聲,我當與你相應和,一起痛哭啊!在我平時是不相信有鬼神的,但今天卻又希望它真的存在;現時又有人說,人死后心靈尚有知覺能夠同生人在精神上交相感應。對此,我也希望所說是事實。那么,我死之后,我的靈魂還是可以依戀地陪伴著你的,你不必為失去了伴侶而悲痛。
作者是無神論者,可是這時為何偏偏希望“信其有鬼”、“信其心電感應”了呢?這里的原由是他企圖借此聊以安慰妻子,在臨死時也表現生前的那種依戀心態和深摯感情。
第二層:“百死不辭”與“吾愛汝至”的統一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 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 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 一慟!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一、詮詞釋句:
吾所志——我所追求的志向。
>的的與偶我與一慟——的的,即“的的確確”之縮語。偶我,以我為配偶。偶,名作動用,嫁也。一慟,即大哭一場。
巾短情長——即紙短情長。因此信是寫在一塊白布方巾上的,故有此說。
模擬與辛未——模擬,想象,揣摩。辛未,當是“辛亥”,即公元一九一一年,系作者筆誤。
二、略述大意:
我平日里未曾把我一生所追求的志向對你說,這是我不對之處;但是,把話都對你說了,又怕你天天為我的安危耽心憂愁。我犧牲,我百死也無所懼的,但為此使你擔憂,實在非我所能忍受。我愛你已達到了極點,因此為你著想只怕不周到。你既有幸嫁給了我,為什么偏偏不幸地生在今日之中國呢?我有幸得到了你,可又為什么偏生在今日這個不幸之中國啊!終于不忍只顧個人家庭幸福,而不管國家大事呀! 唉,真是紙短情長,沒有說的話尚有千千萬,你可以從中揣摩和想象得之。我現在不能再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卻我,那么就常常在睡夢中見到我吧! 大哭一場! 辛亥年三月廿六日夜四更之時。意洞手書。
這節文字,是全文感情發展的最高潮。它把兒女之情同英雄之志,個人幸福同大眾利益結合起來,使乍看對立的兩個東西天衣無縫地顯現了出來:“百死不辭”,寫出一片耿耿忠心;“吾愛汝至”,體現了一縷縷綿綿情思。
第三層:殷殷囑讬,言而不盡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一、詮詞釋句:
諸母——此指伯母、叔母。
盡吾意——完全了解我信中的意思。
為幸——舊時書信寫法的一個套語。
二、略述大意:
家中的伯母、嬸母都是通曉文字的,你對信中文字有不解的地方,希望請教她們,應當可以完全了解我信中所寫的意思的。那樣,就十分幸運了。
作者在第三大段的各層文字中,再一次申述了自己對愛妻的純貞無私的愛情,對革命至死不渝的忠心和對生者的安慰,以及對后人的激勵。
****
讀完這封《與妻書》,我們鮮明地感到作者有意識地在全文各個部分,都在突出三個字的一體性,即:
情——兒女情、夫妻情、家庭情;
恨——生死恨、離散恨、永別恨;
志——英雄志、革命志、報國志。
作者在行文中,設方想法,使一切手段讓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自然地聯結成一體,通貫全文,環環緊扣,渾然無間。這正是這篇尺牘散文在結構上的基本特色。
以下再略講兩點——
一、體栽特點
這是一篇書信體散文。通覽全篇,完全符合文體特征:
一是,言為心聲。寫人、寫事、寫物和寫情,均具體人微,親切感人,催人淚下。
二是,結構自如。加一段,減一段,完全視書信作者是否需要而定,不受任何拘束。比如最后一段,按體式可以不要,按需要非要不可。它實為正文的“附言”,即書信常用之“又及”。
三是,采用第一人稱。既然是書信,并非論文,當然排除敘述體,決不允許第三人稱。
四是,有一定格式。上下行款和套語,按一定的格式使用,未有缺漏或謬誤。
五是,結合式的敘述法。這封信,雖然帶有政論色彩,戰斗風格,但因為它是書信體文章,敘事、議論和抒情,都是需要采用的。一般當用夾敘夾議,邊記事邊抒情的結合法,不宜單獨進行。
二、表達特點
正如前述,這篇散文是采用抒情、敘事和說理三位一體,而以抒情為主的表達方式。這里,有幾個要點值得關注:
一是直接抒情為主。從篇首發語開始至第六節文中的“巾短情長”,幾乎處處是直接抒情。它以帶血帶肉的“情”字為中心,傾訴自己的心曲與衷腸。“卿卿”稱呼,下筆即動情,全信七節文字都在詮釋著一句話“吾至愛汝”。比如“初婚三四個月,……何事不語,何情不訴?”此乃“至愛”;“今后有遠行,必以告妾”,妻子希望與夫長隨,亦為至愛;“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亦至愛也;甚至一個革命者卻借助“無端幻想”——希望有鬼,相信心電感應等來表達自己對妻子之至愛。
二是引典入書,間接抒情。文中用典不少,此點幾端即可了解。司馬青衫、太上忘情、孟子之語、望夫巖和破鏡重圓等等,都寄寓作者的深情與至愛,并深深地達到未言之事和未抒之情。
三是言淺理深情醇。書信采用了梁啟超的“新文體”(即“新民體”)相似的淺顯文言文來表達情意。這也正適應晚清散文改革的需要。
所以,全文寫得說理理清、言情情真、析事事確。
上一篇:兩宋散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下一篇:南北朝與唐宋駢文·吳均·與宋元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