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永遇樂》·蘇軾
蘇軾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蘇軾知彭城(今江蘇徐州)時所作。
據白居易《燕子樓詩序》: “徐州故尚書(張建封)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姿。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中十余年,幽獨塊然……”200多年過去了,燕子樓依然尚在,蘇軾知徐州時,出于詩人的雅興,夜宿于燕子樓中,恰巧當年樓主盼盼入夢,故有此作。
這首詞形象地描畫了夜宿燕子樓中的具體情境和夢驚后的悵惘情懷及復雜思緒。上片寫入夢前周圍美麗景色和夢驚后茫然若失的心情。第一、二、三句寫月明風清的清秋夜景。“曲港跳魚”三句乃由遠及近,由宏廓到微細地描寫。這里詩人突出地運用了一個帶有夸張性的感覺意象: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一片樹葉落地即具有鏗然金石擲地之聲,反襯出更鼓驚夢的必然。紞(dan):打鼓聲。鏗然,如金石般落地之聲。
下片寫夢醒后的種種復雜思緒。“天涯倦客”以下數語皆承上片“夢云驚斷”、“重尋無處”而來。夢中奇遇的破滅更使詩人感到只身飄泊天涯的孤寂與對異鄉行旅的厭倦。“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詩人欲歸而不能,欲求而不得,人亡物在、人去樓空的現實更增加了詩人心中的痛楚和悲哀。詩人在燕子樓中的夢境不啻是他希望和心愿的一個象征,夢的“驚斷”亦即他企求的破滅,這樣才使他得出下文中“古今如夢”這一哲理性的概括。
上一篇:張炎《月下笛》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永遇樂》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