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長春觀》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武昌大東門外蛇山尾部的雙峰山。是市內現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相傳道教教祖老子曾來江南施教,并設先農壇、神祗臺、太極宮等,老子在此均留下了“圣道”。后來,元朝道人邱處機來此處修煉,自稱“長春子”。為紀念長春子修建了長春觀。長春觀道教經典收藏豐富、遠近聞名,但因長春觀地處武昌要沖,為兵家必經之地,所以觀宇建筑和道教陳設曾多次遭受戰火破壞,也曾多次進行維修。現在的長春觀為全國對外開放的重點道觀之一,重新修建了山門、靈宮殿、三神殿、太清殿和神像。現在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散文〕 武昌雙峰山下有一座著名道觀——長春觀,一直被道教看作是洞天福地。相傳道教的始祖老聃(又稱老子),騎牛過函谷關,應他的門徒之邀請,曾來江南“施教”。《長春觀志》中寫道:老子“赴江南鄂城未居,而西入長松之島、雙峰之山、湖港之鄉,即江夏焉。施教,設先農壇、神祗臺”。這里的長松島、雙峰山就是現在武昌洪山與蛇山之間的的土山,即現今長春觀之所在地。據傳,長春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開山至今有據可考就有六百余年歷史。元代道士邱處機曾到此地松島老君宮“養真”(修煉),自稱“長春子”,死后被追封為“長春渲道主教真人”。長春觀就因此而得名。
大凡對道教略有興趣的游人,經過此道觀是非進去觀覽不可的,這里不僅早已對外開放,而且也有道家傳人在此修行。進入山門,你會不由地為道教的獨特建筑風格所吸引。宮殿亭閣參差有別,前門后院,相互呼應,井然有序,是一座依山傍巖分左、中、右三路層層遞進的道教建筑群。每一殿閣造型古樸、梁柱雕刻精細,神像生動,具有道教建筑藝術特點和濃郁的地方色彩,顯示了建筑師的高超技藝。
中路進入為靈官殿,供奉道教護法神,是作為鎮守山門之神;再進為二圣殿、太清殿,后為紫微殿(古神祇臺遺址)。由此過地步天機,拾級而上便登上會仙橋。會仙橋上端有平臺,臺上立一閣式建筑,原是先農壇,后改為三皇殿。右路由會仙橋向東轉,步入純陽祠,祠北有天圖亭,祠南有邱祖殿,專供長春真人 。殿南為寮齋堂,堂側有子午亭,內懸大鐘,聲聞數里。邱祖殿東北一側有方丈堂和也語堂。中藏有歷代道人的世系譜諜;右路由會仙橋向西轉,依次并列有大士閣、來成殿和藏經閣,前有功德堂,大客堂,十方堂和經堂等,紅墻黃瓦,氣宇莊嚴,漏窗格門,層次分明,畫棟飛檐,崇臺墁轉,院落深沉,恬靜典雅,不失為是修道煉丹的絕妙圣地。
長春觀是信奉道教全真教派的一所道觀,因此全真道子崇奉邱處機。邱處機一直是位神秘人物,字通密,號長春子,拜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為師,為道教七大真人之一,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在元代,他的名氣很大,被成吉思汗尊為神仙。成吉思汗曾傳圣旨:“教你(邱處機)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都管看者。”意即授予他總管全國道教的權力。據《長春觀志》載,邱處機于“元世祖時,棲真于長春觀”。因而長春觀也隨邱而揚名于世,成為廣大游客尋蹤攬勝的佳妙之處所。
雙峰山雖不是奇峰異嶺,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雙峰山下的長春觀,已作為武漢特有的道教旅游勝地而受的游人矚目。
(楊代曄)
〔民間文學〕 據說很早以前,長春觀內有一尊太乙真人的塑像,遠近的老百姓都特別崇敬這尊太乙塑像,說它非常靈驗。
到了元代,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仙師,帶著他的徒弟邱處機真人來到江南。師徒倆一進入長春觀,就發現太乙真人的像有些損蝕。于是,兩人就動手重新描畫了一番。修飾過的太乙塑像神氣肅穆,栩栩如生,金光閃閃。然后,王重陽師徒就離開了長春觀。
后來,地方上有些雞鳴狗盜之人,看到太乙像金色燦燦,就猜測太乙像是用金子塑造的,起了盜心。于是,他們就趁黑夜來盜取太乙金像。可是,塑像就像生了根似的,怎么搬都搬不動,不論他們使用什么方法也無濟于事。這些盜賊們不知是什么原因,心里感到納悶,同時也懷疑是否暗中有神靈保駕。其中有幾個膽大的不信,過了幾日又竄到觀內,想用刀子刮下些金粉來。誰知,當他們舉起刀接近太乙像時,在朗朗的月光下,平時莊嚴肅穆的太乙像突然搖晃起來,并且對著持刀的竊賊微微一笑,嚇得這幫盜賊大叫“不好”,抱頭鼠竄,只恨爹娘少生兩條腿。
從此,長春觀再也沒有盜賊敢登山門一步了,而善男信女則日漸增多,香火愈盛。
(楊代曄 整理)
上一篇:詠《宜昌·長坂坡》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