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賀鑄·伴云來》賀 鑄
賀 鑄
煙絡橫林①,山沉遠照②,邐迤黃昏鐘鼓③。燭映簾櫳,蛩催機杼④。共苦清秋風露。不眠思婦。齊應和、幾聲砧杵。驚動天涯倦宦,骎骎歲華行暮⑤。當年酒狂自負。謂東君、以春相付⑥。流浪征驂北道⑦,客檣南浦⑧。幽恨無人晤語。賴明月、曾知舊游處。好伴云來,還將夢去。
煙雨叢竹圖【元】管道昇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絡:籠罩。②沉:使……沉沒。遠照,指遠方之夕陽。③邐迤:曲折綿延貌。④蛩(qióng):蟋蟀的別名,其鳴聲如織布之聲,在寂靜的夜里響起,仿佛敦促婦女辛勤工作,所以又稱促織、催織、紡紗娘。機杼(zhù):織機與織梭。借指織布機。⑤骎骎(qīn):馬飛奔的樣子。行:將要。⑥東君:司春之神。⑦征驂(cān):遠行之馬。⑧客檣:客船。檣,船上的桅桿。
鑒賞 本篇寫游宦羈旅、悲秋懷人的落寞情懷。
賀鑄本為宋太祖孝惠后族孫,又娶宗室趙克彰之女。其家藏書萬余卷,博聞強記;又文武兼通,吏績超群。然而顯貴的地位和出眾的才華并沒有使他“干青云而直上”,秉性剛直、不阿權貴的他一直屈居人下,漂泊宦海。其不平的遭際和心中的苦悶恰如他的《芳心苦》詞中那朵“紅衣脫盡芳心苦”的紅蓮,身秉大美卻無人顧惜,乃至連一訴幽情的朋友都沒有。《芳心苦》中,詞人以紅蓮的遭逢喻一己之身世;而本詞,則是因景生情,把滿腔不平之氣抒發得淋漓盡致。
上片詞人勾勒了秋日黃昏時的景象。首三句從大處著筆:暮靄籠罩著橫在目前的一帶山林,曲折綿亙的遠山仿佛沉浸在了夕陽的金光中,放眼望去,一片渾茫遼遠;更有黃昏報時的鐘鼓之聲傳來,使情境多了一份寂靜蒼涼。如此景色,自然也給詞人的心蒙上了一層清冷的秋露。“燭映簾櫳”五句,詞人著意描寫近處的人事:夜已深沉,簾櫳上映著燭光,原來是不眠的思婦在搗制寒衣。機杼旁蟋蟀的鳴叫仿佛在催促她們努力工作,又好像是與這織機的鳴聲一起難耐清秋的風露。此處詞人巧妙地運用了詩詞中常用的兩個意象,一是“蛩”鳴,一是“砧杵”之聲。古代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俚語,把蟋蟀的鳴叫與思婦搗衣的活動聯系在一起,貼切自然又富有內蘊。而思婦搗衣的砧杵之聲也是詩家慣用的意象,往往被用來描寫征夫思婦的悲慘生活,也常是喚起宦游之人鄉思和愁情的因緣。詞人把這兩個意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自然地引出了倦旅天涯的自己對時光飛逝、歲華將暮的感嘆。“骎骎”二字的使用也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莊子“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的感慨。這歲暮凄涼的晚景又何嘗不是詞人人生境況的寫照?
下片承上片末句時光易逝的感慨,詞人的思緒回到了年少輕狂、豪俠縱酒的時候。那時的他驍勇無比,英姿磊落;雄姿壯采,不可一世;自謂人生常少,功業唾手可得。哪知今日卻是天涯漂泊,老大無成。詞中“北道”與“南浦”并舉,可見詞人命途之坎坷;舊日之豪壯與今日之衰瑟的對比,更使詞人的情緒轉入了無窮的“幽恨”之中。讓人憐嘆的是處時不利的他竟然連傾訴衷腸的朋友都沒有! 這一腔怨憤如何打發?詞人末尾三句希望明月能夠把自己的懷念之情帶到舊日游賞過的地方,其無奈無助見于言表。
賀鑄此詞寫倦旅漂泊之無奈和幽恨,運筆蒼勁,構境渾茫,詩思高妙,用語精準。在此類題材的作品中當推為杰作。(張艷秋)
上一篇:《兩宋詞·毛滂·殢人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秦觀·八六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