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柳永·采蓮令》柳 永
柳 永
月華收①,云淡霜天曙②。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歧③,軋軋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④。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貪行色⑤、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⑥,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注釋 ①月華收:指月亮落下,天氣將曉。②曙:黎明時的天色。③翠娥:美女,這里指作者之戀人。臨歧:分別。歧,岔路口,古人送別,至岔路口而分手,故以“臨歧”代指分別。④爭:即“怎”。⑤行色:出行的神態,這里指行程。⑥重城:高城。
秋塘野艇圖 【明】 項元汴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當為作者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秋離蘇州任,將家室安排在汴京,行前別妻之作。全篇通過送別描寫和別后感懷,抒發了惜別相思之情。
寫離別時的場景,開篇便點出了離人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月收云淡,霜天初曉,正是一派清冷氣氛。“西征”點明了出行方向和旅程之遠,“情苦”概括了詞旨,為下文的敘事抒情奠定了基調。“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依依難舍之情態。“執手”“臨歧”“開戶”“佇立”“無言有淚”等一連串動作,把離別時戀人的神態描寫得細致逼真。“無言有淚”,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表現出了送別者的那種復雜心情。“無言”,隱含了送別者有意壓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現得過分悲傷,好讓行人放心上路之意。“有淚”,是送別之時的傷心之情的流露。“斷腸爭忍回顧”,欲回顧而不忍回顧,心中不忍離別之情可見一斑。
下闋集中寫行人之“離緒”。“恁急槳”“貪行色”,寫出了行舟之急。既然雙方都是不忍離別,那為什么要急揮船槳貪趕行程呢?“豈知離緒”“斷腸爭忍回顧”,原來是為了不忍見分別之時那種悲傷的情景,因此要匆匆離去。這種欲擒故縱,倍加反映了行人離別時那種不忍回首的傷心之情。“萬般”兩句寫別后心中之恨。行將天各一方,這種心思,又能向誰訴說呢?終于還是忍不住回顧。待到站在船頭,回首眺望時,高城已不可見,只是在那“寒江天外”,隱隱約約地點綴著三兩棵迷蒙的“煙樹”而已。“重城”句化用了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的詩意。此時,情人已然是遠遠地消失在視線之外了,只剩下了一片蒼茫的傷心景色。全詞以此作結,顯得愁思悠長,余韻無窮。
近代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云:“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惟北宋詞人往往有之。”柳永此詞正是如此。全詞以景起興,以景作結,把送別和別后相思的情景,層層鋪開,使得景中寓情,情景相生,深刻細致地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感受,不愧為送別詞中的佳作。(李飛躍)
集評 唐圭璋:“此首,初點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臨別之凄楚。‘翠娥’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態。執手勞勞,開戶軋軋,無言有淚,記事既生動,寫情亦逼真。‘斷腸’一句,寫盡兩面依依之情。換頭,寫別后舟行之速。‘萬般’兩句,寫別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遠景作收,筆力千鈞。上片之末言回顧,謂人。此則謂舟行已遠,不獨人不見,即城亦不見,但見煙樹隱隱而已。一顧再顧,總見步步留戀之深。屈子云:‘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收處仿佛似之。”(《唐宋詞簡釋》)
秋山游覽圖(局部)【明】文伯仁 上海博物館藏
鏈接 詞體術語“片”的由來。片,由音樂概念的“變”或“遍”演變而來。《周禮· 大司樂》記載樂曲即有“九變”之語。至唐宋時代,文獻中記載樂舞也仍見襲用“變”的概念,如《新唐書·禮樂志》云:“儀鳳二年(677),太常卿韋萬石定《凱安舞》六變。”但唐代更通用“遍”的概念,乃大曲體制中的一個專門術語,又稱“排遍”或“摘遍”,常常省作“遍”。唐宋大曲體制特別宏大,結構也十分復雜,一般由器樂曲、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組成,各部分的樂曲少則數段,多則達數十段。“遍”即指大曲的歌唱部分,往往要多次重復歌唱同一曲調,重唱一次稱“一遍”,反復重唱故稱“排遍”。由于唐宋詞調一部分乃摘取大曲歌唱部分的曲調而來,稱“摘遍”曲,于是“遍”的概念也被借用來指稱歌詞的體段。這種用法宋代已經開始出現,如北宋詞人賀鑄《謁金門》詞序云“李黃門(李清臣)夢得一曲,前遍二十言,后遍二十二言”。所謂“前遍”“后遍”,即指歌詞的前段、后段,或者上段、下段。后來又借用同音近義詞“片”字,如張炎論蘇軾詞云:“東坡次韻質夫《水龍吟》,后片愈出愈奇。”明清近代以來,“遍”的概念雖然在一些詞話著作中仍見使用,但“片”作為指稱詞的體段的專門術語已經得到更為廣泛的運用。(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無名氏·采桑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皇甫松·采蓮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