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懷古絕句十首(其十)》梅花觀懷古
梅花觀懷古
薛寶琴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這首詩是薛寶琴所作懷古詩燈謎的第十首,也就是最后一首。
梅花觀,是明代湯顯祖在戲曲《牡丹亭》中所虛構的觀名,是戲中杜家為守護杜麗娘墳墓而造的廟宇。這首詩詠的就是《牡丹亭》故事。
前兩句寫杜麗娘對于愛情的忠貞。《牡丹亭》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南安太安杜寶之女杜麗娘游園時,夢見書生柳夢梅,二人相戀,醒后相思而死,葬在梅花觀后面的梅樹之下。三年后,柳夢梅去臨安應試,路過南安,暫住梅花觀,偶然拾得杜麗娘的自畫像。柳夢梅在夢中與麗娘鬼魂相聚,并且受麗娘之托將她的軀體救活。后來杜寶作了宰相,夢梅中了狀元,前去拜父,杜寶認為女兒已死多年,不認女婿。于是兩人在皇帝面前爭辯,麗娘趕來作證,杜母也前來相認,最后奉旨成親,合家團圓。第一句“不在梅邊在柳邊”是杜麗娘題自畫像詩中的最后一句,意為不是在“梅”身邊,就是在“柳”身邊。第二句以問句的形式出現。個中,即此中,在“梅”和“柳”之中。嬋娟,美好的樣子,古時多形容美麗的女子,這里指杜麗娘。這句說,“梅”和“柳”哪一個能拾到畫有美人的畫,哪一個能夠得到畫中的美人杜麗娘呢?實際上,第一句已經回答了第二句的疑問。首先,句中已暗含了柳夢梅的名字, “柳”和“梅”實為柳夢梅一人。而且,杜麗娘為意中人殉情而死,葬在梅花樹下;后又在意中人幫助下復活,她既為情死,又為情生,這死死生生,在梅邊在柳邊,都是為了和柳夢梅的愛情,因而只有柳夢梅才能拾到她的自畫像,才能夠得到她。“麗娘夢里尋歡,春卿畫中索配,自是千古一對癡人”,這兩句似問實答,表明了杜麗娘對愛情的忠貞與執著。
后兩句寫杜麗娘一家團圓事。“團圓”在此有兩個含義:一為皇帝下詔,令柳夢梅與杜麗娘結為夫妻;杜寶亦不敢違旨,認下了女兒女婿,柳、杜二人的愛情獲得美滿的結局,整個故事以喜劇告終。二則全家人得到了團圓。雖然這個時候杜麗娘的丫環春香沒在場,似有遺憾,但是還是不要仔細追究這點遺憾了,結局畢竟是令人滿意的。最后一句點出時間:別離以來,西風又起,又過去一年了。關于這一句,《牡丹亭》中只有象“砧聲又報一年秋”一類的句子,并沒有明顯的情節可以聯系,似主要是為關合謎底而說的。
這首詩的謎底,據徐鳳儀《紅樓夢偶得》,“《梅花觀》似隱紈扇”。最后一句所隱的意思是,從秋天收起紈扇到現在再次使用,又過去了一年。
薛寶琴在這首詩中,對杜麗娘執著追求理想的愛情表示了贊美。她和杜麗娘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都受著封建禮教的嚴格束縛,完全由封建家長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大概也會有被幽居深閨、感情受壓抑的同感吧。杜麗娘沖破封建禮教的桎梏,愛自然,愛人生,珍惜青春,渴望愛情,表現出了封建時代少女的美好情感和共同愿望。《紅樓夢》中曾寫林黛玉聽《牡丹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一段唱詞時,不禁為之“心動神搖”,“如醉如癡”。寶琴這樣一個貌美才高的青年女子,自然也不例外,書中通過薛姨媽之口,說她已許梅翰林之子為妻,將來的生活難以預料,她自然希望能夠婚姻美滿,生活幸福,因而能夠和杜麗娘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還有,《牡丹亭》主要是采取了主觀抒情的方式來表現杜麗娘的。她在夢中戀愛,陰間結合,她的父母都無從知道,當然也無法阻撓;她與柳夢梅是夢中人相親,畫中人相愛,是在幻想中追求愛情與幸福,因而不會和封建禮教形成直接的正面的矛盾沖突,她在現實世界中的婚姻還是要取得家庭認可的,所以,寶琴在這首詩中可以表示自己的贊美,而不必象《蒲東寺懷古》那樣以斥責的口氣來遮掩自己的真實感情。
曹雪芹在書中借薛寶琴之手寫下的這十首懷古詩謎,既不能看作是單純的詠史之作,更不能看成是簡單的文字游戲。曹雪芹借懷古而示今,表達出他對一些事物和人物的認識與評價,并預示了它們的發展趨向。曹雪芹在詩中為賈府繪出一幅幅陰沉沉的圖畫,奏出一曲曲凄慘慘的哀音,預示出這個大家族不可挽回的走向沒落的命運。而賈府眾人卻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詩謎形式上的新奇巧妙上,他們沒有而且也不可能體會到這些詩字面后邊所隱含的意思。《紅樓夢》中沒有交待這十首詩謎的謎底,眾人也都沒有猜中。作者這樣寫是有深意的。這詩謎的真正謎底,賈府眾人在當時怎么能猜得到呢?
戚蓼生說《紅樓夢》的寫法是“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假作真時真亦假”,曹雪芹以飽含血淚之筆真實地寫出了他生活的切身體驗和感受,卻自云是用“假語村言”敷演出的一段故事,誰能夠透過滿紙“假語村言”而了解曹雪芹的真正用意呢?這就是作者在這首《梅花觀懷古》中所寓的意思。
《紅樓夢》第一回作者自題一絕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已感到自己“字字看來皆是血”的文字,未必人人都能理解。《紅樓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悲劇,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現了社會生活,含蘊極為豐富。它問世流傳以來,人們紛紛發表自己對于這部書的見解。魯迅曾在《集外集拾遺補編〈絳洞花主〉小引》中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密事……。”因而曹雪芹在這首《梅花觀懷古》中,提醒讀者要辨清真和假、現象和本質,應該透過表面現象去探索這部書的本質所在和作者的真意,也就是去解“其中味”,去拾“畫嬋娟”。希望讀者不要被作者所置的“荒唐”迷霧所困擾,不要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表現了曹雪芹難以直言訴說而又深恐不被讀者理解的心情。
《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備考一文,認為《梅花觀懷古》是寫林黛玉的。杜麗娘受封建禮教壓迫,愛情理想不得實現,抑郁而死,和黛玉很象。“畫嬋娟”在此則為“鏡中花”、“水中月”的意思,說賈寶玉的愿望,終于成了“畫餅”。黛玉不能象麗娘那樣死而復生,所以詩的第三句用否定的語氣說不能“團圓”。脂評說黛玉死后,瀟湘館“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如果這是寶玉“對景悼顰兒”時所見的景象,那么就與詩的末句相符了。
上一篇:《懷古絕句十首(其六)》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懷古絕句十首(其四)》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