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岳飛·滿江紅》岳 飛
岳 飛
寫 懷
怒發沖冠①,憑欄處、瀟瀟雨歇②。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③,八千里路云和月④。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⑤,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⑥。壯志饑餐胡虜肉⑦ ,笑談渴飲匈奴血⑧。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⑨。
千里江山圖(局部) 【宋】王希孟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怒發沖冠:指憤怒得頭發直豎而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②憑欄:靠著欄桿。處:時候。瀟瀟:風雨急驟貌。③三十:三十來歲。④八千里:轉戰南北,跋涉數千里。⑤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北宋國都汴京,后宋徽宗與宋欽宗被擄北上,北宋滅亡的史實。⑥長車:古時的兵車、戰車。賀蘭山:一稱阿拉善山,為寧夏和內蒙古的界山,泛指宋金邊界。⑦胡虜:秦漢時稱匈奴為胡虜,后世用以通稱與中原敵對的北方部族。⑧匈奴:古族名,又稱“胡”。戰國時游牧于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時占據大漠南北,攻擾漢朝北方,在漢朝打擊下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東漢末分為五部,西晉時先后建立趙、夏、北涼等國,其后逐漸消失。北匈奴為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⑨天闕:宮殿前的樓觀,此指代南宋朝廷。
鑒賞 據詞中“靖康恥”暗示,本詞當創作于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以后。作者又概說“三十功名”,則推斷作者創作之時已年滿三十,故此詞約作于紹興三年(1133)之后。本詞充滿忠憤之情,情詞慷慨,壯懷激烈,“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千百年來備受讀者喜愛,每逢民族危難之時,頗鼓勵志士仁人救國救民之心。然而,這首“膽量、意見、文章悉無古今”(明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的詞,卻也受到后人的懷疑,因為這首詞不見于宋元之書,在明代中葉開始流傳,故懷疑是明人所偽托。盡管有如此多的疑點,然而此等筆力沉雄、情致深切之詞,也絕非等閑之輩所可偽造。
本詞乃言志抒懷之作。上闋寫作者在大雨初歇憑欄望遠所引起的早日收復中原故土的緊迫心情,按照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徐徐展開;下闋具體展開抒發作者的忠義之氣和慷慨志向。首二句點出了時間、地點和作者心境情況。登臨高樓,憑欄悵望,驟雨將息。雨之“瀟瀟”使得作者的心情更加沉重壓抑,作者凝視雨水滴落,心頭郁結而麻木,只有一腔忠憤猶存。時間持續沉默,心情愈加沉重,然而時局如此艱難,前景甚是堪憂,為將者誠何以自處? 因而接來才有“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之句。猛然抬頭遠望,仰天一聲長嘯,心中悲憤之情悉數噴發而出,情懷如此激烈,熱血如此沸騰。國家遭遇未有之變局,值此當下之艱辛,夙夜憂患,何以挽救狂瀾?何以通達未來? 回首過去自己努力奮斗的點點滴滴,三十余年的功名(勛業)仿如塵土,毫無建樹;矢志轉戰南北,數千里日夜兼程,從未懈怠。作者回憶自己半生浴血奮戰的“抗金”歲月,英雄面對功名的不凡氣度與面對歷史使命的堅韌志向充溢于字里行間?!澳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化用古樂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最充分地表達了作者對實現抗金復國、重建宋朝使命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
下闋承接上闋所表達的憂患心情,抒發作者揮師克復故土、重整河山的壯志豪情。這部分音節短促,語言鏗鏘有力,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充滿悲憤剛健之氣,作者已經走出先前沉重、緊迫、壓抑的心境,明確自己的使命和志向。“恥”“雪”“恨”“滅”“破”“缺”“饑餐”“渴飲”一系列意象俱發自肺腑,在山河殘破、國家危難之時令人振奮激昂?!伴L車”“賀蘭山”“胡虜”“匈奴”使人聯想到漢朝天才將領衛青、霍去病以及唐朝神將李靖的千古功勛?!笆帐芭f河山”的偉大氣概,及其所展現的生命情懷,所成就的時代精神,所彰顯的英雄風貌,非庸碌之人可比。
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日知錄》)的這種內在感召力鼓勵著岳飛力挽狂瀾的抱負,此種使命和志向一直伴隨著他短暫卻充滿榮光的一生。岳飛自靖康元年(1126)23歲時加入抗金運動中,至紹興四年31歲時率領大軍一舉克復襄陽六郡,紹興十年37歲時率領岳家軍在郾城(今屬河南)之戰中大敗金軍,到39歲被害,始終堅持自己恢復故土的理想與志向,其品質、情懷可歌可泣,令后人景仰。
全詞語言激壯豪邁,音調沉郁振奮,有亡國悲傷之情,有千古肝膽之志,以氣馭辭,以情懷寓意象,“孤忠耿耿,大義凜然”(唐圭璋《唐宋詞簡釋》),千載之下,讓人難忘。(張偉特)
集評 清·況周頤:“兩宋詞人唯文忠蘇公(即蘇軾)是清雄二字。清,可及也,雄,不可及也。鄂王(即岳飛)《滿江紅》詞,其為雄并非文忠所及。二公之詞皆自性真流出.文忠只是誠于中,形于外;忠武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蓋千古一人而已?!?《歷代詞人考略》卷二四)
鏈接 收復襄陽六郡的“襄陽大捷”。紹興三年冬(金太宗天會十二年,1134),金軍與自己扶植的劉豫軍隊聯手,擊敗宋朝鎮守襄陽的主力軍隊之后,遂派大將李成乘勢進占襄陽等地,企圖策應進攻川陜的金軍東下。紹興四年,南宋王朝為了打破金軍企圖,派岳飛率軍三萬余人,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北上收復六郡。并令韓世忠、劉光世自兩淮出兵策應,鉗制李成。在岳飛的正確領導和指揮下,宋軍先后收復了襄陽(今屬湖北)、郢州(今湖北鐘祥)、隨州(今屬湖北)、鄧州(今河南鄧縣)、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陽(今河南信陽)等六郡,岳飛所領導的此戰是南宋朝廷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擊戰,宋軍收復了大片失地,為以后岳飛進軍中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金 滅 北 宋 之戰——“靖康之變”。金太宗天會三年(即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在滅遼之后,即著手準備攻宋。為迷惑宋王朝,金不斷派遣使臣至宋,佯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備。就在十月,金突然兵分兩路南下,發動了對宋的戰爭,經過兩年多的戰爭,至金太宗天會四年(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二十五,金軍攻破東京;十二月初二,欽宗投降。次年(金太宗天會五年)四月,金軍攜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還,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滿江紅
岳 飛
登黃鶴樓有感①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②。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③,蓬壺殿里笙歌作④。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⑤。
兵安在,膏鋒鍔⑥。民安在,填溝壑⑦。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⑧。何日請纓提銳旅⑨,一鞭直渡清河洛⑩。卻歸來、再續漢陽游(11),騎黃鶴(12)。
石城圖(局部) 【清】 陳卓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黃鶴樓:位于今湖北武漢武昌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年,傳說古時有仙人乘黃鶴于此歇息,故名黃鶴樓。古樓雄偉壯麗,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歷史上曾屢毀屢建,最后一次焚毀于1884年,1985年在蛇山西端重建。②城郭: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此處泛指城市。③萬歲山:亦稱艮岳。據《宋史·地理志·京城》記載,宋徽宗于政和七年(1117)開始在國都汴京東北積土為假山,筑堂館池亭,聚四方花竹奇石,供其娛樂。珠翠:珍珠和翡翠,婦女佩帶的首飾,此指代宮女。④蓬壺殿:位于萬歲山宮殿中。蓬壺,即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中仙山。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此處泛指歌舞。⑤郊畿(jī):京城郊外王畿之地,此指汴京周圍地區。風塵:比喻戰亂。⑥膏鋒鍔(è):成為涂抹刀鋒劍刃的油脂,意指士兵浴血奮戰死傷于敵人刀劍之下。⑦溝壑(hè):山溝、坑。⑧寥(liáo)落:稀少。⑨請纓(yīng):請求殺敵報國。據《漢書·終軍傳》載,漢武帝派終軍出使南越,欲說服南越王歸順。終軍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纓,繩索。⑩河洛:黃河與洛河,此指被金兵占領的中原地區。(11)漢陽游:指登臨黃鶴樓。(12)騎黃鶴:指仿效神仙乘黃鶴遠遁。
鑒賞 據《宋史·岳飛傳》記載,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金人扶持的偽齊政權劉豫派大將李成聯合金軍攻破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及信陽軍。紹興四年,岳飛上奏說襄陽等六郡是恢復中原基本,應當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因而宋高宗任命岳飛領兵出征,始有岳家軍第一次北伐。岳飛渡長江時對部下說:“飛不擒賊,不涉此江。”三月內,指揮若定的岳飛率領岳家軍(總兵力約三萬多人)迅速克復襄陽六郡,上奏宋高宗乘勝“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不被宋高宗采納,宋高宗要求岳飛只準收復襄陽六郡,然后班師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飛被授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縣開國子(次年進封武昌郡開國侯)。本詞作于紹興四年岳飛駐節鄂州登臨黃鶴樓時。岳飛登上黃鶴樓,遙望中原,想當年繁華,對比而今戰亂風塵,感嘆生民疾苦,抒發自己渴望早日克復中原(“清河洛”),功成再游黃鶴樓的情懷。
上闋分三層展開。首句“遙望中原”,與詞題“登黃鶴樓有感”相呼應,點出了作者所在空間位置。作者此時剛剛收復襄陽六郡,此戰極大扭轉了宋朝南渡立國八年以來的不利形勢,重新讓宋國軍民看到了希望,故而作者駐節鄂州,不免意氣風發,在此臨三江而帶五湖、交通四方的樞紐重鎮登臨黃鶴樓,遙望中原大地,審度天下局勢,追思古往,開啟未來。視線中的中原,只有“荒煙”與“城廓”,這兩個意象烘托出戰亂中兵荒馬亂的情景,故土河山就在眼前,可到達她的距離卻如此遙遠。上闋后兩層是今昔對比:“想當年”汴京繁華,“到而今”滿目瘡痍。用語平淡,構象簡單,內中飽含難以壓抑的悲憤之情。汴京繁華,花柳掩映,樓閣連綿,勾勒出一幅汴京風景圖。其中,“遮”與“護”字凝神簡潔,傳達出京城生活的寧靜祥和、自在優游、承平安定。萬歲山前的珠翠、蓬壺殿里的笙歌,則蘊涵了對朝廷歌舞升平、毫無憂患意識的不滿與抱怨。到如今,京城地區“鐵騎滿”“風塵惡”?!熬缚抵儭焙?,在宋高宗趙構即位重建宋朝的最初兩年里,岳飛曾隨時任東京開封府留守的北宋名將宗澤防守京城開封。宗澤逝世后,副手杜充繼任,于建炎三年(1129)放棄開封,岳飛曾苦勸不行,被迫隨大部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岳飛離開京城,到紹興四年第一次北伐駐節鄂州,中間大概五年時間。因而作者對京城的種種繁華記憶猶新,而對淪陷敵手的現況則只能概而言之,山河飄搖,時光流逝,其中唏噓感嘆,不禁涌上心頭。
從上闋到下闋,先抑后揚,抒寫從今昔比照之痛苦到統軍克復中原、匡扶宋室的心愿。“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堪稱描寫兵災的經典句子,其音節短促,鏗鏘有力,雖平白如話卻情致真切,質樸又深刻,充分體現了一位戰亂中的將軍掃視戰場和路過荒蕪村莊時的直觀感受:士兵何在? 傷亡于刀鋒劍刃之下;民眾何在? 被扔棄于溝壑之中。岳飛率領岳家軍,路過州縣,穿過村舍,看到江山景物依舊,而村莊卻人煙寥落,如此種種情景無疑是對一位將軍的最大鞭笞與刺激。接下兩句,表達了作者的抱負:“提銳旅”“清河洛”,請纓北伐,渡過黃河,“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滿江紅》),從中可以隱約讀出岳飛夙興夜寐,嚴明治軍,身先士卒的北伐生涯。紹興十年,時年37歲的岳飛率岳家軍(此時總兵力約十萬)北伐中原,取得郾城(今屬河南)之戰的極大勝利,進軍朱仙鎮(今河南開封縣西南),直指金軍大本營——開封,卻被宋高宗、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強令班師。歷史總是不遂人愿,岳飛原本希望自己大功告成可以重游黃鶴樓,解甲歸隱后仿效神仙故事,駕乘黃鶴離去,又哪里知道自己的一腔熱血、一生志向卻不見容于歷史進程中的紛繁復雜。
《宋史·岳飛傳》評價將軍說:“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岳飛文武全才,終其一生,鞠躬盡瘁,始終不忘恢復中原,其詞風清雄,情感深切,用心良苦,展現出遠邁群雄、超拔往古的風骨和氣魄。(張偉特)
鏈接 郾城、穎昌之戰。郾城、潁昌之戰是岳飛指揮的又一次重要戰役,這次戰役是在平原地區進行的較大規模的步騎交戰。由于岳飛能適時掌握對方的作戰企圖,針對金軍騎兵多而強的特點,發揮己方士氣旺盛、軍隊訓練有素的長處,巧妙使用兵力,所以能屢戰屢勝,取得一系列的勝利,重創金軍主力。南宋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在順昌之戰后,金軍都元帥完顏宗弼率部退回開封,岳飛則利用這樣的機會乘勝追擊,同時聯絡河北、河東地區的義軍,向中原地區發動反攻。從六月底到七月初,岳家軍一路長驅直入,連續攻克陳州(今河南淮陽)、蔡州(今河南汝南)、郾城(今屬河南)、臨潁(今屬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鄭州、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等地,切斷了金軍東、西兩路軍隊的相互聯系。郾城一戰之后,金軍統帥完顏宗弼為了扭轉其不利處境,遂與岳家軍在潁昌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岳飛派張憲、岳云、楊再興等大將,與金軍的步騎展開激戰,最終,宋軍殲滅金軍統軍使以下將士五千余人,俘獲兩千余人,繳獲馬匹三千多,完顏宗弼被迫率余部敗退開封,不敢再戰。就在金軍屢遭挫敗,其內部發生嚴重的分裂動搖之際,岳飛建議乘勢奪回開封,收復中原,但南宋朝廷堅持主張與金國議和,下詔“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回師。岳飛被迫于七月二十一日撤軍,宋軍所收復的州縣得而復失。
上一篇:《兩宋詞·張元幹·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洪適·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