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家鉉翁·念奴嬌》家鉉翁
家鉉翁
送陳正言①
南來數騎,問征塵、正是江頭風惡。耿耿孤忠磨不盡②,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③。輕氈渡漢④,回首觚棱泣⑤。緘書欲上⑥,驚傳天外清蹕⑦。
路人指示荒臺,昔漢家使者⑧,曾留行跡。我節君袍雪樣明⑨,俯仰都無愧色⑩。送子先歸,慈顏未老,三徑有馀樂(11)。逢人問我,為說肝腸如昨。
云山競秀圖 【清】 王暈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注釋 ①正言:官職名。為門下省左正言、中書省右正言之通稱。陳正言大概也是南宋舊臣而被俘北上。②耿耿:忠直的樣子。③棹:船槳。④輕氈:元人戴氈笠,故以“輕氈”代元兵。⑤觚棱(húléng):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狀,此處代指宮闕。⑥緘(jiān)書:書函。⑦清蹕(bì):原指皇帝出行,清除道路,禁止行人。此處暗指宋三宮北遷。⑧漢家使者:指蘇武。⑨節:符節。綴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時用作憑證。⑩“俯仰”句: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11)三徑:用西漢蔣詡典故。西漢末年王莽專權,兗州刺史蔣詡辭官還鄉隱居,院中僅辟三徑供友人往來。后常用“三徑”來指歸隱后的住所。晉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鑒賞 南宋末年,家鉉翁以參知政事的身份擔任祈請使出使大都(今北京),被羈留近十八年。直至八十二歲高齡,才得以放還。這一首詞,便是當他被羈留北地時,同行的陳姓官員得以南歸,他在送別時寫作的。
被困北地的家鉉翁,看見有南來的行人,趕緊問一聲消息,卻不料“正是江頭風惡”。家鉉翁羈留北方始自宋恭帝德祐二年,南宋國都臨安被元軍攻破之后不久。隨后益王即位為端宗,文天祥敗走循州,元兵破重慶,端宗崩,衛王昺即位。祥興二年元軍攻壓山,陸秀夫負帝昺蹈海死,南宋亡。“江頭風惡”便是以疾風惡雨比喻形勢的惡劣。但即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詞人也忠貞不懼地表白自己的心跡:“耿耿孤忠磨不盡。”以磨滅不盡的磐石作為自己內心的象征,又因為自己身處異域,一切忠貞、堅忍都難以為人所知,故云“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輕氈渡漢”,融史實于八字中。“淮”即淮水,“漢”指漢水,“短棹”“輕氈”均指元兵。元兵攻渡淮水和漢水,兵鋒直指臨安。德祐二年元兵攻入臨安府郊,謝太后遣人奉表稱降。家鉉翁正在這北上奉表稱降的行列中,在北上途中回首臨安宮闕,難免感傷落淚,所以有“回首觚棱泣”之語。詞人這次出行發生在正月,不料這年三月,元伯顏即率兵攻入臨安城中,宋恭帝并三宮北遷。這便是“緘書欲上,驚傳天外清蹕”的含義,“驚”字觸目驚心。寥寥數語,一段慘痛史實,一份忠臣血淚,如在眼前。
下闋為痛定思痛后的忠貞表白。詞人以“漢家使者”蘇武為知音,當路邊人指著荒涼的亭臺,告知詞人這是漢家使者蘇武曾留下的行跡時,中國歷史上備受尊敬的民族英雄蘇武那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意志激蕩著詞人的心胸,于是他迸發出“我節君袍雪樣明,俯仰都無愧色”的坦蕩表白。“送子先歸”,回到眼前情形。“慈顏”和“三徑”,都是重回故里,精神上值得期待的所在。然而詞人的重點并不在此,他的叮囑才是核心:“逢人問我,為說肝腸如昨。”這正如唐王昌齡在送別友人時的寄言一樣:“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寫道:“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此刻詞人的“肝腸”亦如冰雪潔白。這是艱難砥礪中不屈的高歌,是堅持氣節至死不悔的忠貞。(黃阿莎)
集評 唐圭璋:“孤忠耿耿,畢見于詞。”(《唐宋兩代蜀詞》)
鏈接 宋代皇帝的鹵簿。皇帝出行時扈從的儀衛隊,謂之鹵簿。宋承漢唐之制,皇太后、皇后、太子、太子妃、王公大臣亦用鹵簿,且各有定制。宋代皇帝鹵簿有四等。(1)大駕。在郊祀、籍田、薦獻玉清昭應宮和景靈宮時使用。迎奉圣像亦使用大駕,但不用象及六引導駕官。(2)法駕。泰山、汾陰行禮,明堂、大慶殿恭謝時用之。其引導官減去太常卿、司徒和兵部尚書,法物減去白鷺車、崇德車、大輦等,其他法物數量比大駕減去三分之一。(3)小駕。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鸞駕”。在朝陵、奉迎泰山天書、東封西祀、朝謁太清宮、奏告玉清昭應宮、奉迎刻玉天書躬謝太廟時使用。政和以后不設引導官,法物大體為大駕之一半。宋初用儀仗2000人,真宗告太廟,增至7000人。(4)兵部黃麾仗。皇帝御樓,車駕親征,或巡幸還京,太廟上冊,五岳上冊,迎禁中天書,建安軍迎奉圣像,皆用之。其制無定,但皆減于小駕。
上一篇:《兩宋詞·鄧剡·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陳郁·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