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盡日尋春不見春”,從時間的角度抒寫 “尋春”的艱難;“芒鞋踏遍隴頭云”,則從空間的角度抒寫“尋春”的辛勞;“歸來笑拈梅花嗅”則是不經意的“尋春”之舉;“春在枝頭已十分”則是得到“春天”消息的歡悅。
此詩是一首談禪說道之詩。上聯寫尋道、求道之事,下聯寫悟道、得道之事。求道則是艱辛的,某尼竹杖芒鞋,終日苦覓,萬里行走,那種出入白云明滅之間,縹緲超逸的風采儼然一副篤誠尋道之士模樣。成天苦尋,云游探覓,歷盡艱辛,勞于遠道之后,才發現春天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禪宗主張人人都有佛性,慧能稱“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凈,萬法(盡)在自性。”關鍵在于人們能不能悟到這一本來就存在于自身的真如佛性。慧能稱:“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由于佛性存在于人心本身,因此求悟自然要向內心深處尋覓。故而禪眾反對人們向外求解脫,無論什么西方凈土,什么拜佛念經都是徒勞。關鍵在于直悟本心。從這一立場上講,凡是向外尋求解脫的,都無異于騎驢找驢。某尼的這首詩反映的正是這一思想: 由于不悟,一心外求,騎驢找驢遍天下,也未能找到驢。一旦反躬自求 ( “歸來”),馬上發現原來驢就在自己胯下,不禁大喜。
上聯以 “盡”、“遍”兩字,歷經時空的苦修,可謂 “山窮水盡”,而下聯 “笑”、“已”兩字,表現頓悟之樂,可謂 “柳暗花明”,正因為有尋道之難,才有悟道之樂。
談禪論道之詩最容易落入理障而流于枯澀,然而,這首 “悟道詩”,將“道”表現得清新活潑,富有生動的形象,寓妙理于尋常生活中,把“尋道”和“頓悟” 的關系淺近地揭示出來。不著一 “理”字,而全篇有 “理”,讀后尚有余香,令人回味不已。
上一篇:禪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悼松庵性海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