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青玉案》辛棄疾
辛棄疾
元夕①
東風夜放花千樹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寶馬雕車香滿路④。鳳簫聲動,玉壺光轉⑤,一夜魚龍舞⑥。蛾兒雪柳黃金縷⑦。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⑧。驀然回首⑨,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⑩。
寒林樓觀圖(局部) 【宋】 佚名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元夕:農歷正月十五晚上,也稱元宵。②花千樹:形容元宵的燈火。③星如雨:《左傳·莊公七年》:“星隕如雨?!边@里形容元宵夜空下的焰火。④寶馬雕車:裝飾華美的車馬。⑤玉壺:指燈?!段淞峙f事》卷二“元夕”條載福州所進的燈純用白玉,如清冰玉壺。⑥魚龍舞:漢代“百戲”的一種。這里指各種形狀的燈。⑦“蛾兒”句:描寫元宵觀燈女子的頭飾。⑧千百度:千百次。⑨驀(mò)然:不經心地;猛然。⑩闌珊:零落稀少。
鑒賞 這首詞的寫作時間難以確定。根據稼軒弟子范開所編之《稼軒詞》,此詞當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前詞人閑居帶湖期間。而根據詞中觀燈、尋芳的情節,本詞似乎應作于詞人首次在都城臨安做官期間,也就是乾道六年(1170)到七年任司農寺主簿時。
元夕即陰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又名元宵、燈節。元夕有上燈的習俗,它是中國傳統的狂歡夜,在繁華的宋代都城,元夕的活動更是分外豐富。這一晚,裝點夜空的不僅有明月,有彩燈,還有焰火。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載臨安元夕“宮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馀架,于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本詞開篇便有一樹煙花從天而降,它們仿佛是被春風吹開的。春風不僅吹開了千樹繁花,還吹落了無數的星星,仿佛下了一場明晃晃的星雨。開頭兩句以豐富的想象巧妙地化用了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及《左傳》中的“星隕如雨”之說,以東風為媒創造出花開和星落的奇特意象,把空中的煙花寫得活靈活現。
本詞上片工筆描繪由煙花、彩燈、車馬組成的街市圖景,這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冰清玉潔的白玉燈與扎成魚形龍形的各色彩燈交相輝映,徹夜不息,與流轉的燈光相和的還有不絕于耳的樂聲,川流不息的街道上,裝飾華美的車馬撒下一路香氛……街市的繁華根本上是因為人的活動,詞的下片由物轉向人,專注于街頭的女子。她們平日多足不出戶,只有在元夕這樣特殊的節日才會紛紛涌上街頭,為城市增光添色,她們抓住向公眾展示美麗的難得機會,精心打扮,爭奇斗艷。據《宣和遺事》記載,北宋汴京元夕,“京師民有似雪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武林舊事》卷二亦載南宋臨安元夕“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李清照《永遇樂》詞曰:“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詞人以頭飾指代女子,這些女子組成了比煙花和彩燈更具有吸引力的美麗風景,她們體態嬌美,所過處笑語連連,暗香陣陣,引人觀賞流連,詞人便是觀眾之一。
鋪開一片流光溢彩的華美景象之后,詞人的筆鋒突然一轉,下片的后半部分突然抖開一個包袱,將視線從繁華中撤離,投向燈火闌珊處,那里有一個幽獨的佳人,詞人先前遍尋她不見,卻在一次偶然的回眸中瞥見了她。行文至此,方才五彩斑斕的吸引人駐足觀望的一切繁華美好的景象似乎都成了鋪墊,成了背景,成了拱月之星,只為等待結尾這位神秘人物的出現。先前的一切只是蓄勢,待到結尾一發,出人意表,不可捉摸。梁啟超說這是詞人“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蘅館詞選》丙卷引),俞陛云說“結末三句別有會心”(《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她是何人,為何要尋找她,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能夠從詞句中讀出作者的欣喜與會心,感受到其間深蘊著的感慨和體悟。(劉珺珺)
集評 清·彭孫遹:“辛稼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秦、周之佳境也。”(《金粟詞話》)
清·陳廷焯:“艷體亦以氣行之,是稼軒本色?!?《詞則·閑情集》卷二)
鏈接 宋代的燈彩制作。元夜賞燈是中國古代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因而燈彩的歷史也十分悠久,經過數代的發展,宋代的燈彩技藝已經非常發達,不僅制作精巧,而且構思微妙,規模宏偉。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曾出現了匠師們集體制作的大型燈彩“燈山”,其中有文殊、普賢等神佛騎跨著獅子、白象等神獸的造型,隨著神佛手指的頻頻擺動,神獸的口中各出水五道,如同瀑布。南宋時期,宮廷中也常在元宵節制作這樣構思奇巧的大型“燈山”,所用材質有絲綢、玉石、金箔、琉璃等,令人嘆為觀止。
宋代的琉璃燈。宋代的燈彩制作技藝精良、構思精巧,所用的制作材質也非常考究,其中的琉璃燈彩就獨具魅力。宋代的琉璃燈有圓形、方形、長方形等諸多形狀,圓形的被稱為“琉璃燈球”,方形和長方形則稱為“琉璃燈屏”。當時安徽新安出產的琉璃燈,制作工藝獨特,骨架也以琉璃制成,點燃之后,燈骨和燈彩渾然一體,如同無骨,當時就有“無骨燈”的美譽。還有一種“料絲燈”(也稱“琉璃絲燈”)也非常精美,在宮燈外框畫面的內外兩側依次排列白色的琉璃絲,由于有了琉璃絲的遮隔,彩燈點燃后,可隱約透現出燈彩上的五彩畫面。
兩宋的元夕風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條詳細記載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元宵風俗。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會集,樂聲嘈雜十余里。到正月七日,燈山上彩,錦繡交輝。彩山左右,以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從燈山到宣德門樓橫大街,用棘圍繞,叫做“棘盆”,內設樂棚,差人作樂雜戲。宣德樓上有御座,樓下用枋木壘成露臺一所,表演雜劇,百姓都在露臺下觀看,有樂人引導百姓山呼。周密《武林舊事》卷二“元夕”條記載臨安元宵風俗更為周詳。禁中從九月賞菊燈之后就開始試燈,謂之“預賞”。一到正月,燈火日盛,年年出新意。燈的品種極多,以“蘇燈”為最,福州所進白玉燈如清冰玉壺,新奇者如“無骨燈”等。琉璃燈山高五丈,置于大彩樓中,樓中設御座,其下為大露臺,百藝群工,競呈奇伎。夜深后放煙火百余架,樂聲四起。元夕節物多樣:婦人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等,多穿白衣,以營造月下的效果。吃的東西有乳糖圓子、科斗粉、豉湯、水晶膾、韭餅以及南北珍果等,往往包裝精細,叫做“市食合兒”。這一晚到處是舞隊歌姬、賣歌售藝者。到夜闌時分,有人提著小燈照路,尋找人們遺落的釵鈿之類,叫做“掃街”,這是東都遺留下來的風俗。
上一篇:《兩宋詞·王炎·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無名氏·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