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醉落魄《詠鷹》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據《迦陵詞》清稿本,此詞作于己未、庚申即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之際,屬陳維崧后期的作品,故有“老來猛氣還軒舉”句意。又查出當時另一位著名詞人曹貞吉《珂雪詞》,其集中亦有這同調同題的詠物之詞,顯然是陳、曹相互唱酬之篇。陳維崧與曹貞吉相識并相聚,時在康熙十七年“鴻博”之征,陳維崧于這年秋抵京。這又正可證實此詞作于康熙十八年左右。確認詞的作年,對把握詞人的心境從而審辨詞境關系甚大,可以避免任意揣摩。
詩詞中的詠物原是抒情的又一種特定形態。托物言志,舍形取神,物“我”相融之作,從來是詠物的上乘篇什。堆垛典故,排比形態,刻畫外貌,就難免“方物略”和“鳥獸花卉譜”之譏。陳維崧詠鷹詞著眼正在所詠物的令人神旺的“猛氣”,緊緊攫住的是蒼鷹特具的凌空搏擊的氣勢,他借物喻志,托物抒情,追求著、憶念著、留戀著早年“附仰顧盼,亦思有所建立”(《迦陵文集·蝶庵詞序》)的那種“粗豪意氣”。”鴻博”之舉,對陳維崧來說是一件使他進退維谷的事,但一當進京應試而中式被授檢討的官時,其實他心情并非沒有激動過一陣。他的祭奠龔鼎孳的《賀新郎》詞中“買臣百分難通顯。又誰知此生真見,禁林春匾”云云,從某一角度可證見他的“通顯”觀感。窮通觀念是封建文人的傳統觀念,窮則獨善其身,通(達)則兼濟天下。陳維崧不會成為例外。《醉落魄》詞所透現的作者心態的主導方面正在于此。只是詞寫得不迂不俗,有開闊的氣勢,挾著陳迦陵獨有的雄風。
上片寫的乃是他早年就憧憬并狂放地試著實踐的雄勁健舉的行為,詞人通過一種畫面的描寫來表現他追求過的情景。這樣,既體物,又寫情,詠寫的是鷹也是“我”,溝通的中介則是物“我”皆具有那股一往無前的豪健之氣。“寒山幾堵”是背景,托出四堵之間的“中原路”,從空間的開闊上顯出了大氣勢,襯托出搏擊馳騁的宏偉的施展才干的舞臺。背景場面愈廣闊,翱翔的氣概愈宏大,氛圍愈濃烈?!帮L低削碎”是以影寫形的手法,傳神地把大鷹盤旋直下、呼嘯而掠的威猛之勢靈動寫出。陳維崧青少年時期正是李自成義軍轉輾中原之時。“風低削碎中原路”之突出地點明“中原路”,顯然與他這一批才士早年的“有所建立”,意圖在清剿義軍的理想境界有關。當時他也曾有過豪氣凌空,渺視古來人物,以求在人生舞臺上一往直前地搏擊一番的抱負,如同“削碎中原路”的這大鷹一樣?!扒锟找槐虩o今古”,從實的方面說天空確是今古皆是一碧無際,從虛的角度言則是少年意氣的志士眼中,那寥廓的人生背景從來是屬于自己的?!扒锟找槐獭钡莫氻崋尉?,起著為前二句拉寬氣勢、廓大氛圍的作用。“醉袒貂裘”的豪邁雄放又頗多清狂灑脫的神態,豪飲醉意濃重,褪去袖管,袒露手臂胸懷于貂裘外。“略記”一句是結上片,啟承下片,由鷹化入人的鏡頭,即由物轉為“我”。前面寫鷹是渲染豪氣,“醉袒貂裘”則是人的豪情,結合點是“豪”也即“猛氣”?!奥杂泴ず籼帯彪滢o,融貫其意。尋呼的是鷹,更是尋呼“猛氣”,這樣就由物轉化為人,以便夾入議論式的抒情,使意與情趨入“理”化,也即達到深化的要求。這是增強抒情性的力度的需要。
下片承上而來,用一問句“男兒身手和誰賭?”賭,是一較輸贏、一比高下。和誰賭呢?大丈夫應該與鷹比高低看誰更英雄! 這是少年時的雄心壯志。現今呢? “老來猛氣還軒舉”! 詞人說現雖年已垂垂而老,但雄心未泯,仍想一試身手。何況,“人間多少閑狐兔”正需大鷹般的英才志士去橫掃啊!
“人間多少閑狐兔”七字,從字面上講是緊扣所詠物鷹的,從實質而言則與現實相扣。不必太深文周納地穿鑿附會,說是政治怎樣渾濁,社會怎樣黑暗。陳維崧供職京畿,他不會魯莽地胡亂發言,他所說的“人間狐兔”主要指當時尚未平定的“三藩之亂”的魁首吳三桂及其子孫輩。當然不排斥貪官蠹吏,那只是隱含的范疇而已。“月黑沙黃”是一種特定的境界,指世道未靖,人間尚多橫行剪徑的寇盜,“此際偏思汝”也就自然地引出。
“思汝”,思的是鷹,思的是“風低削碎中原路”的豪情猛氣,思的是建功立業的才志之士,其實也是思的是“我”,呼喚著詞人自我。這種“思”,這種“尋呼”,換句話說也即詞人的自我追求的表陳,尋求的思念的是被英主賢大臣的認識、賞識、承認、從而得以一展大才,有所建樹。
“達則兼濟天下”的追求,與除殘去暴云云應是一致的,封建時代的才干之士追求著的是大治的天下,清明的政治。盡管他們的行為或許各式各樣,大相徑庭,但理論上則是相當一致的。
所以,說此詞見出“作者的憤慨”,并不確切。詞所表現的乃是“老來猛氣”的要求施展騰越,見出的是未衰的少年氣盛式的理想追求,呼喊的是人間尚多狐兔,我輩理應被任用,去到“月黑沙黃”之處干一番“風低削碎”式的事業。因此,這是一首述志詞,并不是諷喻之作或揭露性的詞章。
上一篇:聶夷中詩《詠田家》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駱賓王詩《在獄詠蟬》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