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黃大臨·青玉案》黃大臨
黃大臨
和賀方回韻①,送山谷弟貶宜州②。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③。弟兄華發,遠山修水,異日同歸處。
樽罍飲散長亭暮④。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水村山館,夜闌無寐,聽盡空階雨。
注釋 ①賀方回韻:即賀鑄《橫塘路》(凌波不過橫塘路)一詞,見第415頁。②宜州:在今廣西。地近南海,古時為荒遠之地。③黃叔度:黃憲,字叔度,東漢汝南慎陽(今河南正陽)人。黃憲是東漢名士,家世貧賤。憲少年時即有很高的才學,而一生高潔,不從仕,時人以“顏子”(顏回)譽之。黃大臨此以同姓先賢作比,稱譽弟弟黃庭堅的清正,也安慰他不要為遠貶宜州而悲傷。④樽罍(léi):酒杯。
溪山行旅圖 【宋】 范寬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一首次韻詞,或者叫和韻詞。所謂“和韻”,是指用與原詞(原詩)完全相同的韻腳來創作一首新詞以相和,新詞與原詞在情趣、意境上往往有相似之處。次韻的原因一般都是出于對原詞的喜愛,或者是和韻原詞以贈原作者。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是宋詞的名篇,為時人所激賞,許多詞人都有和作。
上闋寫作者陪同弟弟上路時的情形,從遠隔千山萬水的“宜州路”寫起,展現出煙水茫茫的千里征途。此時詞人就要送弟弟去那荒遠的彼方,心中自然有一種擔憂與悲涼。詞作首句展現出非常寬闊宏大的氣勢,次句則接續這種氣勢,轉寫天空。天色黯淡,灰暗得正如人的心情,仿佛它也知道人的離去,為離去而黯然。這里由景及情的擬人手法,用得貼切自然?!皶詣e”一句,用黃家的同姓先賢黃叔度比喻黃庭堅,既是對他仕途失意的安慰,也是對他清正耿直品德的贊美?!拔峒摇倍郑幸环N親切感和自豪感,顯得很有生活情趣?!暗苄秩A發”三句是寫與黃庭堅相約他日歸隱。厭倦了宦途風波的白發老人們思念故園,這是極合情理又極讓人傷感的情形。“遠山修水”語帶雙關,表面上是說山水之遙遠,實際上,黃氏兄弟的故鄉在江西分寧(今江西修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脈和九嶺山脈之間,“遠山修水”四字在他們眼中,自然有特殊的含義。同時,這一句又跳回到原來的宏大視角。在整首詞中,我們先看到作者是在朝南方的宜州眺望,此時又回望山水彼方的故鄉,視角的變換蘊涵著很深的感情。
下闋描寫傍晚二人在長亭的餞別。從“曉別”送到日暮,可見弟兄的依依不舍之情。“樽罍飲散”說明傍晚餞別的酒宴已畢,兄弟即將分道揚鑣。此刻正是有無限“別語”要傾吐之時,兩人卻反而“纏綿不成句”了,這種心情,經歷過離別的人是很能體會的。“水村山館”三句將場景再次變換到已是分別后的夜晚,作者獨居“水村山館”,因憂傷而不能入眠,只能空聽著外面雨打臺階的聲音,體味著無限的孤獨。
這首詞的結構與黃大臨的另一首《青玉案》(行人欲上來時路)極為相似,上闋寫清晨的送行,下闋寫黃昏的餞別,結句是夜晚的思念。它們都寫離愁別緒,不同的是本詞作者是送人,另一首則是被送,但它們各自都很能寫出那份濃濃的哀傷。整首詞的場景凡三變,詳細地描繪了送別的過程,顯得細膩感人。(姚蘇杰)
集評 宋·吳曾:“賀方回為《青玉案》詞,山谷尤愛之,故作小詩以紀其事。及謫宜州,山谷兄元明和以送之云:‘(略)?!焦群驮疲骸疅熤幸痪€來時路。極目送、幽人去。第四陽關云不度。山胡聲轉,子規言語。正是人愁處。別恨朝朝連暮暮。憶我當年醉時句。渡水穿云心已許。晚年光景,小軒南浦。簾卷西山雨?!?《能改齋漫錄》卷一六)
鏈接 《青玉案》詞牌。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青蓮池上客》?!对~譜》卷一五承明代學者楊慎《詞品》“詞名多取詩句”一說,認為:“漢張衡詩:‘何以報之青玉案?’調名取此。”雙調,此調正體為雙片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韻。
宋代的士庶稱謂。(1)內外親屬稱謂。《爾雅·釋親》中有一套相當完整的親屬稱謂,如:父為考,母為妣;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女子先生為姊,后生為妹;母之考為外王父,母之妣為外王母;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婦稱夫之父曰舅,稱夫之母曰姑,等等。到了宋代,上述稱謂除了少數仍然通行,其余多數除用于辨別五服或者撰寫行狀墓志等,一般情況下不再使用。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宋人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親屬稱謂。尊長稱謂:稱父曰爹,或復稱爹爹,又稱大人。稱父之父母曰祖父、祖母,又稱大父、大母。稱母曰媽,或復稱媽媽。稱母之父母曰外祖父、外祖母。外祖母又稱外婆。稱父之兄弟曰伯父、叔父,簡稱伯、叔。稱伯父、叔父之妻曰伯母、叔母,叔母又稱嬸。稱父之姊妹曰姑母,簡稱姑。稱姑之夫為姑夫。稱母之兄弟曰舅,舅之妻曰舅母,又稱妗母,簡稱妗。稱母之姊妹曰姨母,簡稱姨,姨之夫為姨夫。稱妻之父母曰岳父、岳母,也稱丈人、丈母,也有稱泰山、泰水者。同輩稱謂:一家的同輩中,男子長于己者稱兄,又稱哥,或復稱哥哥;幼于己者稱弟,或復稱弟弟。稱兄之妻曰嫂,弟之妻曰新婦。兄弟之妻互稱妯娌。女子之長于己者稱姊,又稱姐或姐姐,幼于己者稱妹。已嫁姊妹之夫曰姊夫、妹夫。姑、舅、姨之子女,男子稱表兄、表弟,女子稱表姊、表妹。夫稱妻可曰夫人,或稱以字,自稱曰夫;妻稱夫可曰官人,自稱曰妾。妻之兄弟也可稱舅,其姊妹也可稱姨。卑幼稱謂:稱兄弟之子曰侄,姊妹之子曰甥。女之夫為女婿,簡稱婿,又稱“嬌客”。婿之子女曰外孫。凡稱卑幼者之妻曰新婦,卑幼者稱己妻亦曰新婦,婦人亦自稱新婦。新婦,又作“媳婦”。閨閣待字之女曰小娘子,小姐則用于稱卑賤者。凡親屬稱謂須言明行第方能明白時,可用大、二、三、四等字樣。凡對外稱呼自己一家的親屬,可于尊長前冠“家”字,如家父、家兄之類;于卑幼前冠“舍”字,如舍弟、舍侄之類。(2)社交稱謂。自稱:男子稱“仆”,或直稱己名。女子稱“妾”。稱“奴”,稱“新婦”。與平交以上的人對話,無論口頭或書面,最忌用“我”“予”等第一人稱代詞自稱,否則被視為不禮貌。屬吏見上司則以“卑”自稱。人:對于尊者,偏重其貴則稱“公”,偏重其賢則稱“君”。又可稱以“閣下”“左右”“執事”。德業可稱者稱以“先生”,父執師輩稱以“丈”,如朱熹稱李侗曰“李丈”,王明清稱徐度為徐五丈。也可稱以字,如稱司馬光曰“君實”。又可稱以官,如稱秦檜為秦太師。又可稱以別號,如稱蘇軾為東坡。死后可稱封爵,如稱王安石為荊公;又可稱以謚號,如稱范仲淹為范文正公。對于平交,一般稱以字,或稱足下、子、吾子。其關系熟近者,可稱老兄或某某兄。又可稱以大排行,如王安石呼呂公著為呂十六。對于卑幼,可稱以“爾”“汝”,或直呼其名。(3)訃告、慰狀所用稱謂。父母亡則稱先考、先妣。平日語亡父則稱先人、先君、先子。祖父母亡則稱先祖考、先祖妣。伯叔父母亡,直以生前稱呼稱之。兄弟姊妹亡,長者日家兄、家姊,幼者曰舍弟、小妹。如有數人,須言行第。妻亡稱室人。子亡曰小子某某,侄亡曰少侄某某。孫亡曰幼孫某某。父喪,己稱孤子;母喪,己稱哀子;父母雙亡,已稱孤哀子。以上是訃告所用稱謂。慰他人父亡,如有素交,稱“先幾丈”,否則稱“先府君”;母亡,有封號者稱封號,無封號者稱“先夫人”。慰人父母在祖父亡,如有素交,稱“尊祖考幾丈”,否則稱“尊祖考府君”;祖母亡,有封號者可在“尊祖妣”下綴封號,無封號者稱“尊祖妣夫人”。慰人伯叔父母亡,則在伯叔父母前冠以“尊”字。慰人兄弟姊妹亡,如對尊者,其兄弟姊妹前冠以“令”字;如對平交,則冠以“賢”字。如兄弟姊妹數人,亦須言明行第。慰人妻亡,有封號則稱封號,無封號則稱“賢閫”。慰人子、侄、孫亡,如對尊者,于子、侄、孫前冠以“令”字;如對平交,則冠以“賢”字。以上是慰狀所用稱謂。
上一篇:《兩宋詞·史達祖·秋霽》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黃公度·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