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黃公度·青玉案》黃公度
黃公度
公之初登第也,趙丞相鼎延見款密,別后以書來往。秦益公聞而憾之①。及泉幕任滿,始以故事召赴行在,公雖知非當路意,而迫于君命,不敢俟駕,故寓意此詞。道過分水嶺,復題詩云,誰知不作多時別。又題崇安驛詩云,睡美生憎曉色催。皆此意也。繼而罷歸,離臨安有詞云,湖上送殘春,已負別時歸約。則公之去就,蓋蚤定矣②。
鄰雞不管離懷苦。又還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橋月館,水村煙市。總是思君處。
裛殘別袖燕支雨③。謾留得、愁千縷。欲倩歸鴻分付與④。鴻飛不住,倚欄無語。獨立長天暮。
注釋 ①秦益公:秦檜。②蚤:同“早”。③裛(yì):通“浥”,沾濕。燕支:即胭脂。④倩:請托,央求。
鑒賞 小序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當時主戰派趙鼎和主和派秦檜針鋒相對,斗爭激烈,作者支持趙鼎,與趙鼎交往素密,因此遭到秦檜的忌恨,一貶再貶。明洪邁曾云:“(黃公度)初登第,以行卷忤秦相,君旋為趙忠簡公禮接,益銜之弗舍,坎藻摧揠,無復有為天下惜人才之意。”(《黃考功知稼翁集序》)本詞是作者離開泉州幕府赴臨安時所作,作者采用了游子思婦的模式,寓濃濃的悲憤于羈旅情愁中。
溪堂詩思圖 【明】 戴進 遼寧省博物館藏
“鄰雞不管離懷苦。又還是、催人去”,開篇即是冷峻之筆,表達出了作者不愿遠行的苦悶。“又”字表明了輾轉的頻繁;“催”字折射出了逼迫之勢。任滿啟程,這是為官之人自然的責任,作者卻寫得如此煩憂,表面看好似對佳人的掛牽,不愿長久分離,實則是對統治當局的控訴。鄰雞的催促正是小人的催逼,作者指桑罵槐,怨恨秦檜無恥之輩,也許他這次召自己回臨安,不知又算計什么陰謀詭計。
“回首”三句,作者通過對佳人的念牽,表達自己不愿奔赴臨安但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態。“回首高城音信阻”,出自唐歐陽詹《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詩句“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秦觀的《滿庭芳》中亦有“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之句,作者重鑄佳句,抒寫愁思。此次遠去,相隔萬水千山,佳人難見,音信難寄。“霜橋月館,水村煙市”,是作者途經的地點,卻“總是思君處”,透露出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對方,宛然游子詞也。作者以相思之詞,運用簡淡之筆,將感情抒發得迂回婉轉,不瘟不火,不著痕跡,頗得風雅之致。
下闋繼續寫別后的情思。“裛殘別袖燕支雨”語意高度濃縮:“裛殘”是淚下沾襟之態;“別袖”是執手相看之意;“燕支雨”即胭脂淚離人愁,僅僅七個字,便把依依惜別之情釋放出來。“謾留得、愁千縷”一句牽動兩人情絲,“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南唐李煜《相見歡》),從字面上看,這幾句很柔軟,同唐韋莊《小重山》的“羅衣濕,紅袂有啼痕”詞境很相似。
“欲倩”二句與上闋“回首高城”相應,高城阻隔,音信難通,紅淚香殘,愁緒難遣,他想借助鴻雁傳書,卻是“鴻飛不住”,連鴻雁都不肯相助,是那樣無情,現實的冷漠可見一斑。無奈,無計,只好“倚欄無語”,失神凝望,唯見暮靄沉沉,長天萬里。這幾句意境深邃幽遠,將詞人一腔難述之痛、入骨之傷,都寄寓在不言中。
清張惠言《詞選》序中說,詞是“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這首《青玉案》深諳此道,以比興寄托委婉批判統治當局,做到新鮮別致、熨帖自然,的確匠心獨具,難怪清代的陳廷焯對其詞推崇備至,稱之曰:“氣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詞理亦勝。《宋六十一家詞選》中載其小令數篇,洵風雅之正聲,溫、韋之真脈也。”(《白雨齋詞話》卷一)(張雅莉)
鏈接 宋代對外貿易的海港樞紐——泉州。福建泉州在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相對較為安定,其地理位置又位于當時主要貿易港口廣州、揚州之間,經濟較發達。所以,北宋元祐二年(1087),中央政府就在泉州設立了“市舶司”,成為全國性貿易港口。到了南宋時期,隨著宋王朝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泉州港的經濟、貿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逐漸成為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海港樞紐。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期的泉州港與海外通航的國家多達30多個,北至朝鮮、日本,南至南洋(即東南亞各國),西到波斯、阿拉伯半島。
宋代泉州港的遺物——后渚宋船。南宋時期是中國造船技術和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時期。1974年在泉州的后渚西南海灘上發掘出土的宋船,足以證明宋代造船技術的高度發達,而船上出土的大量貨物,則是宋代泉州港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后渚宋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復原后總長34.55米,最大船寬9.9米,共有13個船艙,滿載吃水約3米,排水量約為370噸。船中出土的貨物,主要有:降真香、沉香、檀香等各種香料木;還有胡椒、龍涎香、乳香、檳榔、朱砂、水銀、珊瑚珠和玻璃珠等。
泉州的宋代宗教遺址與石刻。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海港樞紐,大量的外國人士都曾留居或來往于此。隨著外籍人口的定居,也帶來了他們各自所信奉的宗教。宋代的泉州城內,就出現了多種宗教并存的現象,諸如:伊斯蘭教、景教(中國古代對基督教的稱呼)、印度婆羅門教、佛教、道教、摩尼教等,都在泉州設有寺院廟宇,因而,直到今天,泉州城內還保留下許多宋代的宗教遺址和石刻。由于宋代僑居泉州的外國人中阿拉伯人最多,所以在泉州的宋代宗教遺址和石刻以伊斯蘭教的最為豐富,清凈寺是當時泉州最有名的伊斯蘭教寺院,院中有許多刻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敘利亞文,間雜漢字的碑刻,另外還有數量不少的浮雕和圓雕的各種圖像。泉州清源山老君巖上的露天太上老君造像,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道教石刻雕像。
上一篇:《兩宋詞·黃大臨·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陸游·青玉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