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洪亮吉2
三則 ·之一
(嘉慶四年十一月)初三日3,行一百二十里,宿。迂道至金縣4,新月已上。縣僻無逆旅5,寄宿野人家6。見禾黍滿階,紡車盈側,覺田廬之樂矣。臥,甚適。
1遣戍:放逐罪犯到邊境駐守。作者因上書批評朝政觸怒清仁宗而被判遣戍伊犁(在今新疆西部),途中經160余日始達伊犁戍所。途中日記匯成《遣戍伊犁日記》。2洪亮吉(1746-1809):宇君直,一字雅存,清代經學家、文學家,號北江,有《洪北江全集》。3嘉慶四年:即公元1799年。嘉慶:清仁宗年號。4迂道:繞道。金縣:舊縣在今蘭州以東。5逆旅;旅店。6野人:平民百姓。
【析點】 田家茅舍,新月如眉,禾黍滿階,紡車盈側,這是日記中展現出的一幅恬適的田家景象。這景象本是農村豐收年景所習見,而此刻,洪亮吉以罪人身份走在去邊疆服刑途中,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安適的田家生活已不可得,因而,對“田廬之樂”才倍感親切,心生向往。由于當時統治者的嚴酷,洪亮吉被判遣戍后,沒有在日記中表露被迫害的憤意與不平;然而,對農家生活的親切感與向往之情恰是這種憤懣不平的折光。這則日記可說是于平淡處寓深情。
顧之京
三則 ·之二
(十二月)二十六日,平明入南山1,一路老柳如門,飛橋無數,青松萬樹,碧澗千層,云影日輝,助其奇麗,忘其為塞外矣。過嶺,風色頓殊,雪飄如掌,闌干千尺2,直下難停,嶺頭
一外委率十余兵助挽始下3。至晚,雪已盈丈。是日行七十里,宿松樹塘,已無徑路。望夾道松株方克前進4。抵旅舍,已定更矣5。
1南山:天山支脈,在烏魯木齊市南。2闌干:傾斜,此處形容傾斜的山路。3外委:定員以外的低級武官。4克:能。5定更:即入更,入夜。
【析點】 我國西北邊疆的奇麗風光,在唐代邊塞詩人的詩歌里曾有展現;古典散文繪山川者雖多卻很少寫西北邊疆。因而洪亮吉日記中的幾則就成為古代散文中描繪西北風光的難得篇什,一新讀者耳目。
十二月二十六日這則日記,描繪了一嶺分兩季的邊疆景色:嶺南是清雅秀麗的春光,嶺北卻是大雪紛揚、山路險峻,突現了景色的“奇麗”與奇險。日記中寫景全用四字短句,文而有詩的韻味;如“門”如“掌”的比喻,雖都是日常習見之物,但用來喻柳、喻雪,卻恰恰表現了西北邊疆的奇景;又多用數量詞,無數飛橋、萬棵青松、千層碧澗、千尺闌干,帶有夸張意味,突出山嶺兩側橋之繁、松之多、洞之曲、路之陡,同樣是表現西北邊疆的奇景;寫景色彩也極其絢麗,松青、澗碧、日紅、雪白,交映生輝,更為奇秀。初入南山而“忘其為塞外”一語贊美如江南的塞外風光,一個“忘”字透露出是自然美景使作者暫時忘卻了自身遠謫邊疆的處境。
顧之京
三則 ·之三
(嘉慶五年二月)初六日。稍晴復雪。待重車至1,日晡方到2。是日僅食炒米數撮。屋前后左右皆松濤聲。吳越中得此一二株即以為佳樹3,至此則斷作槽、析為薪4、鋪作道,皆百丈青松也,又不止屈作屋村而已。
1 重車:裝載行李的車。2 晡(bū):下午三四點鐘。3吳越中:指古吳國越國之地,即江、浙一帶。4 析:剖開。
【析點】 作者在二月初十日到達戍所伊犁首府伊寧城,初六日的日記所記是行至伊寧附近的情況。此處松林高大茂密,松木在當地是極平常的材料,作者對此深有感觸。因此這則日記寫松林,并不著筆于它的壯美,甚至不作正面描寫,僅通過四周傳來的松濤聲間接寫出松林的茂密、雄偉,之后筆鋒一轉,發抒感慨,實是借松以言人,抒發賢材埋沒不得施展的憤忿,這之中自然也包含作者對自己遭遇的牢騷與不平。全篇語勢看似平緩,而其含義卻是深刻的,作者正是把憂時傷己的起伏心緒隱含在這表面的平緩之中。
唐人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借小丘的被棄邊荒隱寓自身不幸的遭際以及賢材的被棄置,這一則日記正與之同工異曲。
上一篇:《造酒法》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郭暖與升平公主》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