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文徵明·滿江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拂拭殘碑,敕飛字①、依稀堪讀。慨當初、依飛何
重,后來何酷。豈是功高身合死②,可憐事去言難
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③。豈不念,
疆圻蹙④; 豈不念,徽欽辱⑤。念徽欽既返,此身何
屬⑥。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
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注釋】 ①敕(chi)飛字:皇帝所下詔令的一種,宋代常用于獎諭。此指石碑上刻的宋高宗信賴岳飛時的詔書。②合: 應當。③風波獄: 指杭州大理寺風波亭獄,岳飛父子被殺于此。④圻 (qi): 地界。蹙 (cu): 收縮。⑤徽欽辱: 指靖康二年 (1127) 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去之恥。⑥何屬: 安置在哪里。
【鑒賞】 以 《滿江紅》為詞調名的詞大多激昂慷慨,文徵明這首詞也是如此。作者尖銳而深刻地指出岳飛被害的根本原因,在于宋高宗貪戀皇帝寶座,以與金議和來保持自己的帝位。立論新穎,見解獨到,深沉慨嘆中充滿悲憤不平之情。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開首幾句由殘碑上的文字把讀者引入對宋代歷史人物岳飛的緬懷中。當年岳飛傾盡心血抗金保國,卻屈死于風波亭,而今只剩下后來所立刻有褒獎岳飛的詔令之石碑。但碑已殘破,字已模糊,只能勉強辨認,不由人頓生慷慨悲涼之感。“慨當初” 四句,由眼前碑文引發對歷史的回顧,揭示出岳飛被殺的悲劇,指出宋高宗的反復無常,并憤然質問: 難道是因為功高就應當被處死么?這一反詰與前兩句相配合,對岳飛被殺之因提出質疑,形成層層緊逼之勢,開啟了下闋具體剖析冤案因由之端。“可憐” 句則稍作頓宕,拂拭眼前石碑,慨嘆縱有褒揚之詔,然而事過境遷,君王初衷已變,岳飛遭誣被殺已屬不可避免。寫到此處,作者激憤之情難捺,“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波獄”便脫口而出,對岳飛被殺表示出極強烈的義憤。
詞的下闋,通過層層剖析,直接指出這一歷史悲劇是高宗和秦檜君臣罪惡默契的結果,而元兇就是趙構,其因由則是一個“欲”字。
開頭兩個問句提出了當時舉國關注的事實——疆域縮小、二帝蒙塵,“豈不念”則表明這是應該 “念”然而并未為高宗所 “念” 的問題。高宗所念的是什么呢?“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一語道破天機,宋高宗之所以主張對金議和,在朱仙鎮大捷之后以十二道金牌將岳飛召回,并于次年下入獄中,就是出于父兄回來后自己難于安居君位的考慮。一個不顧國家民族利益,連父子兄弟之情也置于腦后的人,還會顧及一個臣子的性命么?更何況岳飛力主抗金,屢建戰功,實質上危及了高宗的切身利益,以 “莫須有” 的罪名予以處置,就是必然的了。正因為此,千百年之后,人們也不要說南渡有錯,因為高宗 “當時自怕中原復”,偏安一隅,茍且為帝實是他的本意。小小一個秦檜又有多大能耐敢于殺害抗金名將岳飛?其實不過是迎合了宋高宗的心意欲望罷了! 短短幾句,揭露了宋高宗極端個人主義的丑惡心理,也校正了數百年來人們對岳飛屈死這一事件的錯誤認識。即便不能說石破天驚,振聾發聵,也可謂極有見地,真正理解了岳飛這個歷史人物的歷史性悲劇,其思想認識的深刻性是不容置疑的。
此詞出語直脫,平實樸素,議論深警,感情濃烈,有豪健慷慨之氣,在作者以娟秀為特色的作品中可謂別具一格。
文章作者:王翃,林心治
上一篇:愛國詩詞《岳飛·滿江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陳與義·牡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