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曾覿·阮郎歸》曾 覿
曾 覿
上苑初夏侍宴,池上雙飛新燕掠水而去,得旨賦之。
柳陰庭院占風光。呢喃清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萍散漫,絮飄飏。輕盈體態狂。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①。
注釋 ①畫梁:有彩繪裝飾的屋梁。
鑒賞 這首詞有本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七載:“乾道(1167)三年三月初十日,南內遣閣長至德壽宮奏知:‘連日天氣甚好,欲一二日間恭邀車駕幸聚景園看花,取自圣意選定一日。’太上云:‘傳語官家,備見圣孝,但頻頻出去,不惟費用,又且勞動多少人。本宮后園亦有幾株好花,不若來日請官家過來閑看。’遂遣提舉官同到南內奏過遵依訖。次日進早膳后,車駕與皇后太子過宮起居二殿訖,先至燦錦亭進茶,宣召吳郡王、曾兩府以下六員侍宴,同至后苑看花。兩廊并是小內侍及幕士。效學西湖,鋪放珠翠、花朵、玩具、匹帛及花籃、鬧竿、市食等,許從內人關撲。次至球場,看小內侍拋彩球、蹴秋千。又至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 回至清妍亭看荼䕷,就登御舟,繞堤閑游。 亦有小舟數十只,供應雜藝、嘌唱、鼓板、蔬果,與湖中一般。太上倚闌閑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得旨令曾覿題詞遂賦進《阮郎歸》。”可見這是奉旨填詞。
全詞吟詠的對象是“掠水新燕”,開篇兩句點明了環境氛圍。庭院秀雅,楊柳成蔭,白晝清幽,靜謐怡人,雙燕飛來,呢喃喁語,平添了幾分情韻。此處燕子還未出現,卻已是先聲奪人,其可愛翩躚的形象躍然紙上。
桃花雙燕圖 【清】 惲冰
一池春水,雨后新漲,碧波蕩漾,清雅可感。忽有雙燕掠水而過,劃上一抹波痕,留下漣漪點點,作者以靜襯動,烘托出了燕子的俏皮可愛,也營造出了小池綠波、飛燕掠水的婉妙意趣。“蹴水忙”三字,獨具匠心,燕子本閑逸,卻以“忙”字修飾,可謂得燕子之神。雙燕在水上輕劃一下,繼而又飛躍,前后相續,水暈一圈圈蕩漾開來,勾勒出了一幅靈動的飛燕蹴水圖。
下闋進一步刻畫燕子的形象。“萍散漫”由上片的“池塘”而來,“絮飄飏”銜接起句的“柳陰”。池上,浮萍點點,隨水漂流;岸上,柳絮飛揚,瀟然飄逸,原來不經意間,已是暮春時節。綠萍伴隨漣漪,柳絮伴隨飛燕,好一幅溫存的圖景,沒有春逝的凄涼寥落,只有燕子點水、萍絮相隨的明快可喜。“輕盈體態狂”一句更是把燕子靈動杳渺、悠然自得的情態摹畫得淋漓盡致。
結尾二句,是全篇的畫龍點睛之筆。暮春時節,零落殘紅,飛花飄零,片片朵朵,飄在岸邊,落在水中,惹人憐惜。此刻燕子飛來飛去,穿梭繁忙,它在做什么呢?原來它“為憐流去落紅香,銜將歸畫梁”,落花逐水流,燕子卻把它銜回畫梁,留在芳巢,燕子懂得惜花,給整個風景平添了幾分溫情,同時也將人之憐春的心情反映出來。燕子高雅,人自不俗,明人沈際飛評曰:“憐香惜艷,燕大不俗。‘落花都上燕巢泥’,根出在此。”(《草堂詩馀正集》卷一)這也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清代鄒祇謨《遠志齋詞衷》言:“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作者深諳此道,全詞詠燕,通篇卻沒出現“燕”字,只是以優美細膩的筆觸描畫了燕子的神態、情致,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得其神而不襲其貌,清新婉麗,美不可言。(張雅莉)
集評 清·黃蘇:“末兩句,大有寄托,忠愛之心,婉然可想。”(《蓼園詞選》)
鏈接 宋代的雜藝——燈影戲(皮影)。皮影是中國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古稱“影戲”“燈影戲”。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了皮影表演的記載。在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坊巷口多設影戲棚子,其皮影初以素紙雕鏤,后又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由此可以推斷,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皮影戲的表演。
上一篇:《兩宋詞·向子諲》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無名氏·阮郎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