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風景名勝區
位于江蘇省無錫、蘇州兩市和吳縣、宜興、無錫3縣市境內。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位于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水域遼闊,有“周圍八百里”、“三萬六千頃”之稱,是中國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太湖風景名勝區包括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同里、虞山、錫惠、蠡湖、梅梁湖、馬山、陽羨等13個景區和泰伯廟、泰伯墓兩個獨立景點,總面積888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2203平方公里。
太湖地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丘陵綿延于西部及西南部,一般山嶺高度都在100-300米之間,最高峰在海拔450米以上。北部和東北部環湖有殘丘和湖島分布,其余皆是一望無際的江河平原,河網密布,湖蕩眾多。太湖中共有島嶼48個,總面積為105.75平方公里,湖中島和半島山峰稱為72峰。其中最大島嶼為洞庭西山,面積為62.5平方公里,高336米。
太湖風景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1110~1200毫米。
太湖風景區交通發達,湖內水位穩定,可全年通航。無錫至杭州的游艇橫貫全湖。沿湖大小河口,四季均可通航。湖濱城市,有環湖公路相連。寧滬路自西北向東南斜貫太湖北岸。
早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已在三山島等地區生活,六、七千年前,捕撈漁業已相當發達。從母系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太湖初屬顓帝部落,稱“荊蠻”,亦稱“東夷”。唐虞夏商時代,屬九州之一的揚州。商末,周太子泰伯、仲雍“奔荊蠻”,創建“勾吳”國,號稱“太伯邑”,太湖亦因此而得名。秦代,太湖屬會稽郡。漢承秦制。隋唐五代時;太湖已成為“賦出天下十九”的富庶之地,唐武后通天元年(公無696年),將太湖周圍的吳縣分置長洲縣,無錫縣分置陽湖縣,宜興縣分置荊溪縣。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太湖水域以大、小雷山為界,山之西南屬浙江省,余仍屬江蘇省,由周圍3府10縣分而治之。
太湖風景名勝區,是以山水組合見長,具有我國吳越文化傳統和江南水鄉特色,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天然湖泊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可開展游覽、度假休養、水上運動和科學文化等多種活動。目前已被宣布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上一篇:描寫《太平山房》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夾鏡樓》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