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鄧剡·唐多令》鄧 剡
鄧 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堪恨西風(fēng)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①。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
鴛鴦白鷺圖 【清】王武 上海博物館藏
注釋 ①“寂寞”三句:此三句化用唐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鑒賞 這首《唐多令》的寫作時間,大致與前首《浪淘沙》相近,都是南宋亡后鄧剡羈留建康時所作。在歷經(jīng)了人世的滄桑與國破家亡的悲痛之后,鄧剡的詞作中流露出濃重的悲涼氣息。
鄧剡寫詞,喜歡以景起情,如《浪淘沙》“疏雨洗天晴”,《念奴嬌》“水天空闊”等。此詞以“雨過水明霞”入筆,描摹出雨過天晴、晚霞照水的夕景圖。“潮回岸帶沙”一句,暗用劉禹錫《石頭城》“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詩意,寫出南京古城在黃昏時的寂寥。“葉聲寒”三字,點明季節(jié)是秋季。葉本無聲,說“葉聲”實際是風(fēng)吹落葉的秋聲;聲音本無所謂“寒”,說“寒”實際是指秋意襲人的涼意與內(nèi)心悲傷的寒意。在《浪淘沙》一詞中,詞人由秋聲聯(lián)想到自身的飄零:“井梧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在此詞中,葉聲同樣引發(fā)了他的悲愁,不過這一次,是直接指向亡國之傷痛。
“堪恨西風(fēng)吹世換”,這七字中包含著易代的痛苦,包含著對南宋政權(quán)覆滅的傷痛,也包含著身為遺民的無奈。在與文天祥建康分別時,他寫作的《酹江月》中有“恨東風(fēng)不惜、世間英物”的詞句,無論是“恨東風(fēng)”還是“恨西風(fēng)”,其實都是對天道的質(zhì)問和責(zé)難,是無力回天的遺憾和憤慨。接以“更吹我、落天涯”,意更沉痛,又與“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浪淘沙》)傷悲相似。
正始時期的阮籍曾有《詠懷》詩云:“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此詞云:“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意思相近,一個從繁華說起,一個從寂寞說起,都是榮衰不定、無常變化的意思。但阮籍詩中用“堂上生荊杞”這個意象來泛言人間的盛衰之變,而鄧剡則選用了夕陽中的烏衣巷來以景寫情,予讀者鮮明的印象。“說興亡、燕入誰家”一句,則明確指向宋亡元興的時事。
在歷史的興亡感與“燕入誰家”、江山易主的慨嘆中,詞作由雨水后的晚霞,轉(zhuǎn)入月夜中的冷寂:“惟有南來無數(shù)雁,和明月、宿蘆花。”秋風(fēng)蕭瑟,蘆花蕭蕭,大雁南歸,明月如霜。“月”是鄧剡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如“伴人無寐,秦淮應(yīng)是孤月”(《念奴嬌》),又如“夢斷古臺城。月淡潮平”(《浪淘沙》)。人間萬事更替,唯有明月永恒。清冷的月光中,是詞人孤單無寐的身影,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浪淘沙》)的亡國悲哀。(黃阿莎)
集評 王闿運:“亡國不死,仍有羈愁一語,寫盡黃梨洲、王船山一輩人。”(《湘綺樓選絕妙好詞》)
上一篇:《兩宋詞·劉過·唐多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吳文英·唐多令》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