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司馬光·西江月》司馬光
司馬光
寶髻松松挽就①,鉛華淡淡妝成②。青煙翠霧罩輕盈③。飛絮游絲無定④。相見爭如不見⑤,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后酒初醒⑥。深院月斜人靜。
李端端圖(局部) 【明】唐寅 南京博物院藏
注釋 ①寶髻(jì):古代婦女發髻的一種。髻,挽在頭頂或腦后的發結。挽就:挽成。②鉛華:女子化妝用的鉛粉。妝成:成妝。③青煙翠霧:指舞衣似青綠色的煙霧。輕盈:形容女子動作或姿態輕柔優美。④飛絮游絲:指舞衣似柳絮游絲般飄拂游動。⑤爭:怎、怎么,表示感嘆語氣。⑥笙歌:合笙之歌,亦謂吹笙唱歌,此處泛指奏樂唱歌。
鑒賞 司馬光乃北宋一代名臣,不以詞而以史著稱,而本詞艷冶情切,前人多懷疑不會出自古板保守的君子司馬光之手,然而如此推測是不確切的。北宋官員生活優裕,文臣武將歌舞觥籌、逢場作戲、絲竹管弦、兒女情長乃是盛行的社會風尚,作此小令艷詞,雖并非文章正道,但也是當時文人在交游聚會時都會的“小道”。即便作為文學創作而言,也正如北宋吳處厚所說:“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正人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青箱雜記》卷八)全詞寫作者在歌舞筵席上對一位色藝俱佳的舞伎的驚羨、鐘情。上闋是對筵席上所見舞伎的描寫,分色藝兩個層次;下闋則表達了對舞伎一見傾心的心情,分筵席中和筵席后兩個層次。
上闋開頭直接切入作者獨特的審美趣味。正是舞伎頭發“松松”之天韻自然,外妝“淡淡”之樸素適中吸引著作者。前二句雖直抒胸臆,但卻含蓄恰中,點染出一位素淡美人的形象。雖只是一鱗半爪的勾勒,但卻將美人描摹得十分真切可人。“青煙”“翠霧”一組意象的鋪排,描摹舞伎起舞時青綠色舞衣流動的柔態,“輕盈”更多地傳達出舞姿呈現的心境。“飛絮”“游絲”一組意象的鋪排,刻畫舞伎起舞時身體的波曲和韻律,“無定”更多地體現了舞伎的神態。此兩句堪稱名句,不顯山露水,含蓄傳神,比喻貼切,可謂匠心之作。與三國魏曹植對洛神出場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洛神賦》)
上闋雖場景如此真切,作者如此投入,但卻終究沒有逼出一個態度或明朗的結果。其實,這個結果已經隱含在上述濃墨重彩的歌詠中了。下闋開場就化用俚語,“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道出對戀情的理解。平淡中卻頗含對感情的真知灼見,即所謂感情復雜時難通透,通透時卻依舊復雜。只有久經歲月、歷盡風霜的人才能自然達到如此的領會,那種透視源于沉淀于心、澄明于胸的對人間兒女情長的理解。作者在上闋表露出對那位舞伎的無限鐘情,但很快又領會到,如此的鐘情只有在保留距離之時才是最美好的。相見時的種種卻不如有距離的分別時那般美好,因為相見總要遭遇諸種現實,夢想總要遭受真實之考量,可謂“相見爭如不見”;明明深情在懷,而表現在戀人身上時卻是那般地絕情與苛刻,明明如此在意,卻在對待對方時表現得如此的淡漠與無視,可謂“有情還似無情”。下闋最后兩句寫筵席散盡酒初醒,相見已成別離,而酒醒方知,何謂如癡如醉? 何謂如夢如幻? “深院”“月斜”“人靜”,好一個獨自冥想的瞬間,好一個如此孤寂讓人深思的場面! 最后全詞歸結到作者回到現實中的復雜心情,是感傷?是追憶?還是失落? 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全詞篇幅短小,表達凝練,別致而傳神,富于比喻與暗示。上闋對場景的烘托,意境恍惚流動,過渡到下闋對作者心境的展現,則富于哲理,真切而性靈,意味深長。全詞語言不加虛飾,自然不雕琢,流暢而生動,質而有野,文而有度,真率而深刻,名句迭出,充分顯示司馬光的生活經驗和涵養積累。(張偉特)
集評 宋·趙德麟:“風味極不淺,乃《西江月》詞也。”(《侯鯖錄》)
清·陳廷焯:“司馬溫公詞,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之句……數公勛德才望,昭昭千古,而所作小詞,非不盡態極妍,然不涉穢語,故不為法秀道人師呵。”(《詞壇叢話》)
鏈接《西江月》詞牌。《西江月》,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詞調,最早出現在敦煌曲子詞中。到五代時,文人歐陽炯始有創作此調的詞作,宋代就成為文人常用的詞牌。《西江月》,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江月令》。雙調,五十字,上下片各四句,除第三句為七言外,其余皆為六言,各兩平韻,一葉韻。
司馬光的哲學思想。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歷史學家,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曾被稱為北宋道學“六先生”之一。他認為,天是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最高主宰,“人之貴賤貧富壽夭系于天”,一切全由天命所定,人力不能使它改變。同時,他還強調:“天地不易也,日月無變也,萬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為而獨變哉?”他堅持用唯心主義天命論和道德決定論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由此而認為社會歷史有萬世不易之規,即禮義紀綱。司馬光的這些哲學思想,也成為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
元祐更化。元豐八年(1085)神宗幼子趙煦(即哲宗)繼位,年僅10歲,其祖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掌握政權后,即起用反對新法的司馬光,并相繼引用呂公著、范純仁、呂大防等舊黨入朝執政。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的理論。在一年多時間內,主持廢除了大部分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實施的新法。同時,罷黜宰相蔡確、知樞密院事章惇等,貶逐神宗時用事諸臣;停止以王安石《三經新義》為學習教材和科舉考試的根據;更改熙、豐時史官記錄,以舊黨立場重新編纂《神宗實錄》;還將神宗時所取米脂、安疆等四寨無償送還西夏。元祐元年司馬光去世后,執政的舊黨因為政見、學術分歧和意氣之爭,很快分裂成朔、洛、蜀三黨,交訐無已,陷入無休止的派系傾軋。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卒,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執政,舊黨遂被全部逐出政治舞臺。
上一篇:《兩宋詞·魏夫人·系裙腰》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西江月》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