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
巖間度月華,流彩映山斜。
暈逐連城璧,輪隨出塞車。
唐蓂遙合影,秦桂遠分花。
欲驗盈虛駛,方知道路賒。
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名。橫吹曲,開始也被稱作鼓吹,在馬上演奏,原是“軍中之樂”。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漢代,北狄樂歸鼓吹署,其后又分為二部:有蕭笳者稱鼓吹;有鼓角者稱橫吹。橫吹,后又融合了西域胡樂。《關山月》是漢以后的人仿制的橫吹曲。
《樂府題解》說: “《關山月》,傷別離也。古《木蘭詩》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關山月》命名與此有緣。
張正見這首《關山月》是以詠月為題的。它表現著作者對自然美的謳歌、向往,也多少折射了封建文人對理想追求的失望、感傷和對人生旅途的倦意、惆悵。
作者善于選擇角度落筆,生動地把“詠月”這一為千古詩人歌吟過的題材,表現得有個性、有新意。
起句是月光之詠。 “巖間度月華,流彩映山斜。”極寫月色之美。 “詠月”而不“對天”,卻自地上著眼,迂回包抄,真是別具法眼。 “度月華”句, “度”當讀為duo,本是“投入”之意。 “度”字引出“月華”之詠,繼后, “流彩映山斜”,則為“月華”之頌:“彩”,表現了山的絢爛, “映”則寫出了光的輝煌。 “流彩”而“映”,多么燦爛的月下關山!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這么美,那么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寫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寫明月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很難避免重復眾多詩人的前轍。作者選擇月的光環——月暈,千古詠月,鮮有從這個角度去落筆的,很見新意。作者把月暈喻為罕世瑰寶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愛之情。 “輪隨出塞車”,寫月亦有情。月輪亦步亦隨,依依相送,似有無限情懷,盡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筆下,月是高貴的,貴如連城之璧;又是平易親切的,待人有無限情懷,這未始不是一種人際關系的理想,自覺或不自覺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從地寫到天,給人一種渾莽壯闊的空間之感。轉句寫月的掌故。從空間范疇,轉到“歷史”范疇上來。
轉句從神話、傳說角度落筆寫來,娓娓動人。
“唐蓂遙合影”。蓂,即蓂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相傳,唐堯時,有草夾階而生,隨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后,每天凋落一莢,到月底豆莢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盡月份,則余一豆莢。這只豆莢長在上面并不凋落,由此,就可以計算日月之數,因此蓂又被稱為“歷莢”。這句的意思是說,唐堯時,月光曾照蓂莢,夾階而生。按影通假景,這里是月光的意思。
“秦桂遠分花”。桂,今廣西簡稱。這是因為秦朝設置桂林郡于此,從而得名。 “秦桂”就是這個意思。 “桂林”,除作為地名外,其詞意兼有“桂花樹林”之意。相傳月中有桂樹,故明月又別稱“桂宮”、 “桂魄”。于是作者浮想聯翩,以為秦朝的桂林郡,遠從“月宮”分來了桂花,于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間。
借助神話傳說,把明月寫得那么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筆角度十分巧妙。
結句,角度由景及人,寫人對月的感慨。古詩的傳統手法,大多是前面寫景,結句抒情。 “欲驗盈虛駛,方知道路賒。” “盈虛”本指月的圓缺,這里借代指月, “驗”字是承上句“神話傳說”而言,句意是:想馳車向月亮詢問驗證一下“唐蓂”、 “秦桂”傳說的真偽,才知道道路是那么遙遠。生發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和感慨。張正見生當南朝陳朝,可謂生于末世,末世之象必然使作者自覺不自覺地感到進取的無望。這同盛唐詩人好語王霸大略、建功立業的進取雄心,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精神境界。 “方知道路賒”,正使我們多少也感到了作者含蓄的感傷。
詩句語言活潑,富于變化。
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詩只出現一次“月”字。其余,均轉換方式,角度表達出來。如“月華”和“流彩”同指月光,“暈”、 “輪”同指月亮, “秦桂遠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應是秦桂遠自月中分花)。 “盈虛”,則以月亮的顯著特征來借代“月”字。這些,都使詩句語言規避了重復、單調的弊害,使之清新、耐人尋味,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語言功力。
作者善借一詞而兼具雙關之意。如同“桂”字既作地名,又兼諧樹名一樣, “盈虛”除作為月的代稱外,還可兼具伸屈、進退之意,這就賦予了“方知道路賒”雙重含義,除明月不可及之外,也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這首詠月詩,能不落窠臼,調轉各種新鮮的角度,表現了明月的風采,富有作者的個性特色,是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入武關|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出塞|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