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高觀國·玉蝴蝶》高觀國
高觀國
喚起一襟涼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陰。楚客悲殘,誰解此意登臨。古臺荒、斷霞斜照,新夢黯、微月疏砧①。總難禁。盡將幽恨,分付孤斟。從今。倦看青鏡,既遲勛業(yè),可負煙林。斷梗無憑②,歲華搖落又驚心。想莼汀、水云愁凝③,閑蕙帳、猿鶴悲吟④。信沉沉。故園歸計,休更侵尋。
注釋 ①砧:搗衣石,這里指搗衣聲。②梗:植物的枝或莖。③莼汀:長滿莼菜的小洲。④蕙帳:帳的美稱。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之思的詞作。開篇三句先總提秋情秋景。這是秋天的一個傍晚,從“秋陰”來看,應(yīng)該是陰天。然而天并未下雨,但這已喚起了凄涼之感。這就為全詞定下了悲傷的基調(diào)。接著,詞人自比為“楚客”,滿懷凄愴,登臨懷鄉(xiāng)。秋天已經(jīng)引起人無限傷感了,而此刻詞人還要登高望遠,故國之思就顯得更加沉重。“誰解此意”已暗示了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沒有知己可以傾訴的憂愁和煩悶。詞人登臨之處乃是一個古臺,“荒”字是整體印象,一則表明其年代久遠,一則說明這里人跡罕至,破落荒寒。在這個古老的臺子上,看到斷霞滿天、夕陽斜照的肅殺景象,一種莫名的悲哀油然生起。他想起自己最近做的一場夢,黯然神傷,而徘徊在這古臺上,遙望天邊的“微月”,聆聽著遠處傳來的時斷時續(xù)的搗衣聲,思鄉(xiāng)之情更加難禁。于是為了消解這種情緒,取酒自斟,然而這不盡的幽恨,豈是這淡薄的酒水可以澆消的?“孤”字道出了詞人此時孤寂、落寞的情懷。
如果說上片是一種朦朧愁思的話,下片則將這愁思具體化。可以看到,令人心情黯淡的不僅是做客他鄉(xiāng)的孤獨與煩悶,還有年歲增長而功業(yè)無成的挫敗感。“倦看”兩句,反用杜甫《江上》“勛業(yè)頻看鏡”句意,說自己厭倦了照鏡子,其實是失意后的牢騷之辭。“煙林”指隱逸出塵,“可負煙林”乃“不可負煙林”之意,仕途不暢,功業(yè)未就,故而產(chǎn)生了歸隱的想法。“斷梗”二句,化用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表達了身世飄零,年華老去的悲哀,為下文繼續(xù)寫歸隱做了鋪墊。“莼汀”出自《晉書》,載張翰因秋風(fēng)起而思念家鄉(xiāng)的鱸膾莼羹,于是辭官歸去。亦有還鄉(xiāng)之意,故想起“莼汀”,便凝結(jié)著一派愁云慘霧。猿與鶴常與歸隱相關(guān),孔稚珪《北山移文》中曾有“蕙帳空兮夜鵠怨,山人去兮曉猿驚”之句,這里謂主人不歸,猿鶴紛紛驚怨悲鳴。結(jié)片三句,表達了歸鄉(xiāng)的決心,不再猶豫徘徊。
這首詞欲寫歸情,卻先作景語,以秋景之蕭瑟寥落襯托悲懷,清俊雅健而又不失雄渾之氣。張炎《詞源》評價高觀國:“能特立清新之意,刪削靡曼之詞,自成一家”,足見其詞藝術(shù)成就之高。(常迎春)
集評 明·潘游龍:“‘古臺’、‘新夢’句,盡意。”(《古今詩馀醉》卷七)
清·黃蘇:“總是寫宦境蕭條因而思家之意。‘閑蕙帳、猿鶴悲吟’是用《北山移文》中語,通首清俊。”(《蓼園詞選》)
上一篇:《兩宋詞·晁沖之·玉蝴蝶》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汪元量·鶯啼序》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