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jīng)典·韓愈《秋懷詩(其四)》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韓愈
秋氣日惻惻,秋空日凌凌①。上無枝上蜩②,下無盤中蠅。豈不感時節(jié)?耳目去所憎③。清曉卷書坐,南山見高棱④。其下澄湫水,有蛟寒可罾⑤。惜哉不得往,豈謂吾無能⑥?
【作者小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河北),后人因稱“韓昌黎”。幼孤,由兄嫂養(yǎng)育。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歷任節(jié)度推官、監(jiān)察御史等職;貶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從裴度征淮西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后因諫憲宗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召拜國子祭酒。后任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長慶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長安。謚號文。后人稱“韓吏部”、“韓文公”。兩《唐書》有傳。生平詳見皇甫湜《昌黎先生墓志銘》及李翱《韓公行狀》。韓愈以儒家道統(tǒng)繼承者自居,以排斥佛老為己任。與柳宗元共倡古文,宋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其詩長于鋪陳,好發(fā)議論,以古文章法句式為詩,風格奇崛雄偉,亦時有怪誕、滯澀之弊。與孟郊齊名,后人稱為“韓孟詩派”。其近體詩則多親切自然之作。趙翼《甌北詩話》卷三云:“昌黎自有本色,乃在文從字順中自然雄厚博大。”葉燮《原詩》內(nèi)篇云:“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fā)其端,可謂極盛。”今有宋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詩文合編。今人錢仲聯(lián)《韓昌黎詩系年集釋》集前注之大成。
【解題】
原詩共十一首,此為第四首。組詩作于憲宗元和元年(806)秋,時韓愈為國子博士,深感大志不能實現(xiàn),而作此組詩。十一首情緒大致相近。自宋玉悲秋而有《九辯》,謝惠連有《秋懷詩》,皆以秋色搖落自比遭遇,韓愈此詩亦如此。詩中寫秋氣凄寒,蜩蠅已無,是可憎之小者已去,但所憎之大者的蛟(喻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卻還未網(wǎng)住,從悲秋意中翻進一層,感慨深刻。
【注釋】
①惻惻:猶瑟瑟,蕭瑟貌。日:日益。凌凌:猶懔懔,寒冷貌。
②蜩(tiao):蟬。③此句謂耳目中可憎者已去。蟬聲乃耳之可憎者,蠅乃目之可憎者。④二句謂清晨無事,唯坐見高峻之南山。棱,尖角。⑤湫(qiu)水:潭水。韓愈《南山詩》:“因緣窺其湫”,注云:“南山有炭谷湫。”此湫水當即炭谷湫。韓愈另有《題炭谷湫祠堂》詩,注云:“在京兆之南,終南之下。”蛟:傳說中能發(fā)洪水害人的動物。此處喻指危害朝廷的藩鎮(zhèn)。罾(zeng):網(wǎng)起。⑥二句意謂可惜自己不能前去網(wǎng)住惡蛟,難道說吾是無能嗎? 言外之意是自己有才不得施展。
上一篇:韓偓《故都》七言律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韓愈《調(diào)張籍》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