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姜夔·鷓鴣天》姜 夔
姜 夔
己酉之秋①,苕溪記所見②。
京洛風流絕代人③。因何風絮落溪津④。籠鞋淺出鴉頭襪⑤,知是凌波漂渺身⑥。 紅乍笑,綠長嚬⑦。 與誰同度可憐春。 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⑧。
注釋 ①己酉: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②苕溪:在浙江北部,流經今湖州市。③京洛:指河南洛陽,周平王曾在此建都,東漢亦定都在洛陽,所以稱為京洛。④風絮:風中的柳絮,唐杜甫《絕句漫興》:“顛狂柳絮隨風去。”⑤籠鞋:一種足趾露在外面的有孔涼鞋。鴉頭襪:古代的一種襪子,其拇趾與其他四趾分開。⑥凌波:形容步履輕盈。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寫洛水女神“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⑦嚬(pín):通“顰”,皺眉。 ⑧“化作”句:戰國宋玉《高唐賦》載楚襄王夢巫山神女的故事,神女自謂:“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聽阮圖(局部) 【宋】李嵩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為一位身世飄零的歌女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當時詞人在苕溪遇見了這位流落異鄉的歌女,既為她的姿容所打動,又對她的不幸身世滿懷同情,于是以飽蘸感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鷓鴣天》。
起句寫女子非凡的風姿。京洛乃皇皇古都,那里的女子應該是千嬌百媚、儀態萬方的。這位歌女也許是從京都洛陽來的,也許不是,但她的風韻卻明顯帶有京洛的味道。“絕代人”贊美她人才出眾。正是因為其美麗,所以寫到她的身世的時候,才更顯得可憐。她淪落風塵,不知因何原因,正像柳絮被狂風四下吹散,飄落到溪邊渡口。次句以“風絮”來比喻該女子,對其身世的凄苦與飄零充滿了同情。以下兩句以細節進一步刻畫“風流絕代人”的形象,描寫女子的穿著打扮,展現其飄逸婉美的身姿。她穿著寬松的繡鞋,微微露出一點鴉頭襪,清新雅致,美麗動人。她步履輕盈,行動瀟灑,宛如曹植筆下《洛神賦》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洛水女神。這兩句描寫女子的體態之美可謂靈動婉約。
下片緊承上片,由描寫女子的風姿轉入對神態的細致刻畫中。用一個特寫鏡頭,將焦點集中在女子的面部,而面部最有特色的是她朱紅的嘴唇和青綠的蛾眉。鏡頭抓拍到了女子微笑的瞬間,那笑容應該是無限美好的,然而“乍”字形容時間短促,女子的微笑轉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她雙眉緊鎖的表情,“長”字暗示了這是她的慣常的表情。從這里可以窺見女子的內心,她接待客人,強顏歡笑,這樣的笑是被逼迫出來的,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因而總是短暫的。在她生活的更多時間里,是充滿了痛苦的。 “長嚬”二字表現了她對自己命運的無可奈何地嘆息。
漂泊異鄉的女子是孤獨的。她青春正好,年輕美貌,正是渴望與情人作伴的時候,而如今她卻孤孤單單,形影相吊,此種情形真讓人感到無限的凄涼。設此一問,是詞人對這個歌女內心的體察,正與賀鑄“錦瑟年華誰與度”(《青玉案》)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尾兩句,女子表達出了對真摯愛情的渴望以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鴛鴦本是雙宿雙飛的水鳥,是愛情的象征,“鴛鴦獨宿”代表了愛情生活的不圓滿。雖然女子每天迎來送往的客人有很多,但真心真意付出愛情的寥寥無幾,孤單的她渴望有人能以真情相與。“化作西樓一縷云”化用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故事,是對過去歡愉的難以忘懷。云的來去自如、瀟灑飄逸,都令女子羨慕,化身為云便成為其擺脫當下這種痛苦生活的唯一希望,悲哀的意味更加深重。無怪乎清代李調元稱贊最后兩句“不但韻高,亦由筆妙”,乃“敲金戛玉聲,裁云縫月手也”(《雨村詞話》卷三)。(常迎春)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幾道·鷓鴣天》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