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白居易·長相思》白居易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①。流到瓜洲古渡頭②。吳山點點愁③。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④。
注釋 ①汴水:淮河的支流。源于河南,往東流經安徽宿州、泗縣,入淮河。泗水:淮河的另一條支流。源于山東,因四源并發,故名泗水,向南流經江蘇徐州等地,在江蘇淮安入淮河。②瓜洲古渡:長江邊的古渡口,在今揚州市南。③吳山:江南的群山。點點:因江南的群山秀潤青翠、綿延起伏,在水汽的蒸騰下若隱若現,猶若水墨點染。④倚樓:背倚高樓遠眺。
鑒賞 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詞作寫閨中少婦月夜倚樓遠眺,想念遠行的丈夫,充滿無限思怨。俞陛云稱“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人物圖 林雪巖
上片寫景,暗含深情。在唐代,汴水有兩條。一條是古汴水,另一條是隋時的通濟渠。古汴水發源于河南,由開封東流至徐州彭城,與源于山東、同流經彭城的泗水匯合;合流后,入淮水東流,后轉運河南流,至揚州江都,在瓜洲與長江相通。細細體會,這三句是以水比人:一則寫少婦的丈夫外出,經汴水、泗水向東南行,路途遙遠;二則暗喻少婦的心隨流水追隨丈夫遠去。“吳山點點愁”一句歷來為人激賞,清陳廷焯稱“五字精警”(《詞則·放歌集》卷一)?!皡巧近c點”,本是明朗秀麗的,作者用一“愁”字,將看似無情、含而不露的寫景之句全部化開,點點吳山秀色不復,面帶愁容,是因人愁而愁;山是愁山,那水自然也是恨水了,思婦內心愁緒表露無遺。
下片直抒胸臆,寫少婦思極生恨?!坝朴啤倍?,意接流水,形容少婦的思念、怨恨綿綿不絕,無窮無盡,思念之深,等待之久,亦由此可知?!昂薜綒w時方始休”,要消除此恨,除非愛人歸來。句意拙直,不假藻飾,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樓”可有兩解:或解釋為盼愛人歸來,人月同圓,到那時,“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或解釋為月明之夜,思婦難寐,倚樓遠望,滿腹心事都付與山山水水。
同寫思婦樓頭望人不歸,此詞與溫庭筠的《望江南》異曲同工,又各有所長。溫詞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本詞則月明之夜水悠悠,二者同以流水悠悠而去,象征思婦含恨無窮。溫詞中的主人公“腸斷白蘋洲”,本詞的少婦又何嘗不是茫茫然遠望馳思,幾乎要化為望夫石呢?就藝術技巧而言,本詞中作者頻用疊字疊韻,又句句押韻,配上柔和的民歌風味,有一種行云流水之致。清許昂霄的《詞綜偶評》即認為詞的后段為“古樂府之遺”。(劉玉潔)
集評 清·黃蘇:“沈際飛曰:‘點點’字俊。太白開山后,乃至元和,又見此二闋,不易得也?!?《蓼園詞選》)
清·陳廷焯:“‘吳山點點愁’,是唐人語,宋人不能道,結得孤凄。”(《云韶集》卷一)
俞陛云:“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遠,直至天末吳山,仍是愁痕點點,凌虛著想,音調復動宕入古。第四名用一‘愁’字,而前三名皆化‘愁’痕,否則汴泗交流,與人何涉耶?結句盼歸時之人月同圓,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花庵詞選》評此二詞謂:‘非后世作者所及。’”(《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鏈接 《長相思》詞牌?!堕L相思》,原為唐代教坊曲,后用為詞調?!堕L相思》,又名《吳山青》《山漸青》《雙紅豆》《憶多嬌》《相思令》《長相思令》《青山相送迎》等。雙調,三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韻或三平韻一疊韻(第一句起韻,第二句疊韻)。宋人后演為《長相思慢》,雙調,一百零三字(或一百零四字),平韻。
揚州的瓜洲渡口。隋代大運河的開通,大大方便了漕運的發展,而大運河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唐朝政府,每年經由大運河,從江南向首都長安運送的糧食就多達一百萬石。揚州,位于大運河、長江的交匯處.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揚州逐漸發展成為唐代南北交通的樞紐以及重要的商業城市。揚州的瓜洲渡口,是大運河入長江的航道口,也就成了唐代最著名的內河渡口與海外航行的港口之一。高僧鑒真東渡日本的船只,也正是從瓜洲渡口出發的。
詩詞中的常見語匯“倚樓”。背倚高樓,眺望遠方,若有所思,在這靜止的佇立凝望中,飽含著無盡的情韻和詩人、詞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古典詩詞中,作家常用這樣一個語匯——“倚樓”。據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的記載: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讀了趙嘏《長安晚秋》詩的第二聯“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之后,吟詠不已,稱之為“趙倚樓”。清宋育仁在《三唐詩品》中也嘉贊趙嘏的這個動作:“‘長笛一聲人倚樓’‘蒹葭霜冷雁初飛’,神韻清超,不虛名下?!?
上一篇:《兩宋詞·周密·長亭怨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幾道·長相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