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夫之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銀塘光不定。綠云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風起秋波冷,獨擁檀心窺曉鏡。他時欲與向歸魂,水碧天空秋夜永。
這首詞的題目是蓮(蓮花),用的詞牌是《玉樓春》。詞的主旨是以白蓮自況,表示自己不肯隨俗浮沉、同流合污的高尚志節。
詞的上片主要是寫景,以秋月起興。
在秋天的夜晚,一片清麗的月光涵蓋著大地上的山嵐樹影。池塘的水波隨風蕩漾,在月光低照時,泛出一陣陣銀白色的閃光。碧綠色白云朵在天空中緩緩飄動,白蓮正在開放,荷粉細勻,多么潔白美麗!清涼的白露水不斷地滴在花上,沁人心脾的幽香四處散溢。雖然萬籟俱寂無人前來欣賞,可是“玉露泠泠香自省”,白蓮卻為自己發出的芳馨而深感慰藉。在這里,蓮花的自甘淡泊,正是詩人的志趣、節操和思想的真實寫照。
下片側重抒情,以蓮花的高潔為喻,歸結為要與秋水、明月而終古。
“荻花風起秋波冷”一句,點出了秋江寒夜的凄清幽寂,與上闋末句的“玉露泠泠”的意境相似而又深入了一步。這時的夜景很有一點象白居易的名詩《琵琶行》中所說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的情況,只是兩人的心情卻頗為不同。白居易是借景抒懷,自傷貶謫的索漠與淪落,王夫之則是以景喻志,表達孤臣孽子的耿耿忠心。而“獨擁檀心窺曉鏡”,正是這一素衷的自白。盡管夜闌更盡,曙色欲啟,唯獨白蓮卻專心致志地窺視著“曉鏡”的動向,始終沒有他顧。那么,“曉鏡”究竟指的是什么?不是別的,就是上闋第一句所說的“娟娟片月”。
細味全詞,從“月涵秋影”開始,到殘月西移為止,秋月一直貫串著全詞。所以結尾兩句,作者才能說“他時欲與向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始終是一派秋月溶溶的景象。雖然,這里的“曉鏡”乃是指的拂曉前的月亮,只是日出即逝,為時不多而已。可是,“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曹操《短歌行》)!卻勾起了詩人對故國的深切悲思及無限依戀之情。因而“獨擁檀心”窺看“曉鏡”,實際上是表達了詩人始終忠于大明王朝的堅定意志。面對著江山代謝、國破君亡的現實,詩人于詞末又以白蓮為喻進一步表露自己的思想:孑然一身,湖海飄零,你最后的歸宿——“歸魂”究竟要走向何處呢?詩人答復說:自己要始終保持白蓮的高潔孤直,與碧水、蘭天、秋月、清風永遠為伴了。
作者在明亡之后,常語人曰:“亡國遺臣,所欠一死耳”(《清史稿》本傳)。他的高致奇操凜然大節,正是他以白蓮自況的主要原因。宋人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對蓮花作了高度贊揚。文中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具有不為環境的順逆而改變本色的高尚美德,因此蓮花堪稱“花之君子”。王夫之不僅愛蓮,而且以蓮花作為自己的化身,他拒絕仕清,隱居山蹤,“聲影不出林莽”。臨終之前,“自題墓碣曰:‘明遺臣王某之墓’”(《清史稿》本傳)。綜觀作者生平,立德立言,志節皎然,以蓮花明志自是十分恰當的。
總之,作者的這首以詠蓮為題的《玉樓春》詞作,詞意委婉而意志堅定,語言蘊藉而深刻感人。全詞情景交融,極富藝術感染力量。這主要是因為詩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真切而和諧地與客觀景物結合起來了的結果。詞的主題鮮明,意境深遠,形象生動而又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滿江紅 牡丹·元·彭元遜》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