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霧失樓臺)》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②,桃源③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④,魚傳尺素⑤,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⑥,為誰流下瀟湘⑦去?
【注釋】
①踏莎行:紹圣三年(1096),作者以抄寫佛書獲罪,自處州削秩徙郴州,明年春作此詞于旅舍。
②津渡:渡口。
③桃源:即桃花源,原屬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縣)。宋乾德中析置桃源縣。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詞中似虛實并用。
④驛寄梅花:典出《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詞中少游蓋以范曄自比。
⑤魚傳尺素:語出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尺素,指書信。古人書寫多用素絹,長約一尺,故名。
⑥“郴江”句;郴江即郴水。《讀史方輿紀要》謂“在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岑山……下流會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
⑦瀟湘:瀟水與湘水的合稱,二水交匯于湖南省零陵縣境內。
【評點】
周煇《清波雜志》:秦少游發郴州,反顧有所屬,其詞曰(本詞略)。山谷云:“語意極似劉夢得楚蜀間語”。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冷齋夜話》:少游到郴州,作長短句云(本詞略)。東坡絕愛其尾兩句,自書于扇,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
又引《詩眼》:或問余,東坡有言:“詩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畢矣。”老杜之前,人固未有如老杜,后世安知無過老杜者?余曰:“如‘一片花飛減卻春’,若詠落花,則語意皆盡,所以古人既未到,決知后人更無好語。如畫馬詩云:‘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則曹將軍能事與造化之功,皆不可以有加矣。至其他吟詠人情,模寫景物,皆如是也。”老杜謝嚴武詩云:“雨映行宮辱贈詩”。山谷云:“只此‘雨映’兩字,寫出一時景物,此句便雅健。”余然后曉句中當無虛字。后誦淮海小詞云:“杜鵑聲里斜陽暮”。公曰:“此詞高絕。但既云‘斜陽’,又云‘暮’,則重出也。欲改‘斜陽’作‘簾櫳’。”余曰:“既言‘孤館閉春寒’,似無簾櫳。”公曰:“亭傳雖未必有簾攏,有亦無害。”余曰:“此詞本模寫牢落之狀,若曰‘簾櫳’,恐損初意。”先生曰:“極難得好字,當徐思之。”然余因此曉句法不當重疊。
王楙《野客叢書》:《詩眼》載前輩有病少游“杜鵑聲里斜陽暮”之句,謂“斜陽暮”似覺意重。仆謂不然,此句讀之,于理無礙。謝莊詩曰:“夕天際晚氣,輕霞澄暮陰。”一聯之中,三見晚意,尤為重疊。梁元帝詩:“斜景落高春”。既言“斜景”,復言“高春”,豈不為贅?古人為詩,正不如是之泥。觀當時米元章所書此詞,乃是“杜鵑聲里斜陽曙”,非“暮”字也,得非避廟諱而改為“暮”乎?
楊慎《詞品》:秦少游《踏莎行》“杜鵑聲里斜陽暮”,極為東坡所賞,而后人病其“斜陽暮”為重復,非也。見斜陽而知日暮,非復也。猶韋應物詩:“須臾風暖朝日暾。”既曰“朝日”,又曰“暾”,當亦為宋人所譏矣。此非知詩者。古詩“明月皎夜光”,“明”、“皎”、“光”,非復乎?李商隱詩:“日向花間留返照”,皆然。又唐詩:“青山萬里一孤舟”。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宋人亦言“一孤舟”為復,而唐人累用之,不以為復也。
王世貞《藝苑卮言》:“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又“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此淡語之有情者也。
俞彥《爰園詞話》:古人好詞,即一字未易彈,亦未易改。子瞻“綠水人家繞”,別本“繞”作“曉”,為《古今詞話》所賞。愚謂“繞”字雖平,然是實境。“曉”字無皈著,試通詠全章便見。少游“斜陽暮”,后人妄肆譏評,托名山谷,淮海集辨之詳矣。又有人親在郴州見石刻是“斜陽樹”,“樹”字甚佳,猶未若“暮”字。
沈雄《古今詞評·詞話》:《詞品》曰:“少游《踏莎行》,為郴州旅舍作也。”黃山谷曰:“此詞高絕,但‘斜陽暮’為重出。”欲改“斜陽”為“簾櫳”。……今《郴州志》竟改作“斜陽度”。余以“斜”屬日,“暮”屬時,不為累,何必改也。東坡“回首斜陽暮”、美成“雁背斜陽紅欲暮”,可法也。
王士禎《花草蒙拾》:“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千古絕唱。秦歿后,坡公嘗書此于扇云:“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徐釚《詞苑叢談》:秦少游《踏莎行》云(本詞略)。東坡絕愛尾二句。余謂不如“杜鵑聲里斜陽暮”。尤堪斷腸。
程洪《詞潔》:“斜陽暮”猶之唐人“一孤舟”句法耳。升庵之論破的。
黃蓼園《蓼園詞選》:按少游坐黨籍,安置郴州。首一闋是寫在郴,望想玉堂天上,如桃源不可尋,而自己意緒無聊也。次闋言書難達意,自己同郴水之自繞郴山,不能下瀟湘以向北流也。語意凄切,亦自蘊藉,玩味不盡。“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
王國維《人間詞話》:少游詞境最為凄惋。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上一篇:辛棄疾《踏莎行(賦稼軒)》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周邦彥《鎖窗寒(暗柳啼鴉)》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