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復(fù)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這首詩是南宋江湖詩派的著名詩人戴復(fù)古所作。它以高超的藝術(shù)手段,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在慘遭金兵燒殺劫掠后的淮村所親眼目睹的凄涼景象,抒發(fā)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
此詩前三句純以白描手法,狀寫眼前實景;尾句借今昔對比作為反襯,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詩中說:春天悄悄地來到淮河邊,村莊里那些小桃樹,失去了主人,只好獨自默默地開著花;野草凄迷,烏鴉在暮色中盤旋;幾處斷墻殘垣,還圍著毀壞廢置了的水井;就是在這塊土地上,曾經(jīng)是人丁興旺、繁華熱鬧的村落!
宋代詩歌評論家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提出,寫景之語貴在“中的”。所謂“中的”,就是指所寫景物要恰到好處地表達(dá)所要抒發(fā)的情,而不要失之空泛。此詩正好與張戒的要求暗暗相合,做到了情景相生。請看詩中,作者的悲情是由眼前的悲景引起的,他獨自一人在亂后重返淮村,尋覓舊跡。但這個地方已是今非昔比,在他眼前展現(xiàn)的是一片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景象,沒有以往所熟悉的雞鳴狗吠和人語炊煙,而只剩下無人照管的桃樹、盤繞哭喪的晚鴉和倒塌殘破的墻垣。由于他稔知此地,此時此景,自然能觸處成愁,萬分悲傷!同樣,悲傷的情緒反過來又影響了作者對這些外在景物的觀察和感受。譬如在春天開花的小桃樹,原應(yīng)是含有生機的,而在這里,作者用它表示村民們死的死,逃的逃,全村闃無一人的寂寞凄涼,由此可見,這一客觀景物已被涂上一層強烈的主觀色彩。
本來,情和景有在心在物之分,由于作者寫作手法的巧妙,以這兩者互相觸發(fā),渾為一體,做到景生情,情生景。尤其是尾句情中有景,景中藏情,已很難分清它到底是情語還是景語,實在令人稱道!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把第一句“小桃無主自開花”理解成:“它還是堅強地活著,并且開了花,在凄涼寂寞中帶來一絲春意,一點生機”。這樣的理解其實是與此詩的題旨有違的。很明顯,這首詩所要表現(xiàn)的是淮村遭到兵火后寥落沉寂,毫無生機的慘象,而不是劫后復(fù)蘇的情景。南宋詩人嚴(yán)粲有《兵火后還鄉(xiāng)》一詩,云:“萬屋煙消余塔身,還家何處訪情親?舊時巷陌今誰問,卻問新移來住人”。從原來人口聚居之處的大片房屋被燒成灰燼,詩人回到家鄉(xiāng)后竟然尋找不到舊址,不知該往何處去訪求親友這些情況看,反映戰(zhàn)亂的嚴(yán)酷與戴復(fù)古詩有相同之處,不過嚴(yán)詩尾句“卻問新移來住人”,說明此地劫后復(fù)蘇,漸有人煙,則尚可引作安慰,而戴詩則無疑要比嚴(yán)詩寫得更為慘絕!
上一篇: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偓《深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