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宗道·極樂寺紀游》鑒賞
高梁橋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席,垂線長丈余。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紺殿,亙數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間。
極樂寺去橋可四里,路徑亦佳,馬行綠陰中,若張蓋。殿前剔牙松數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 “此地小似錢塘蘇堤。”思立亦以為然。予因嘆西湖勝境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是日,分韻各賦一詩而別。
(《白蘇齋類集》)
本文記極樂寺之游,簡而有法,詩意盎然。作者首先以高梁橋作觀景點,從橋下之水寫到水中之堤、堤上之樹、岸北之佛廬道院、對面之遠樹水田以及林水間之西山,最后才點出極樂寺來。然亦先寫路徑上風光,而后寫極樂寺。展現了一幅幅各具美感特色的流動的空間畫面。
寫水,以白練喻代,以微風映襯,以羅紋紙形容,有柔和而明凈之美; 寫堤,以其在水中而言“兩波相夾”,有震搖動蕩之美; 寫綠楊,扣住“樹古葉繁”四字,言其蔭蔽數席,垂絲丈余,有繁茂幽深之美;寫佛道寺院,狀其紺殿朱門相互映襯,且綿亙數十里,有華麗狀觀之美; 寫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有恬靜疏淡之美; 寫西山,以螺髻形容,以林水襯托,有纖秀明麗之美;寫路途綠陰,言其“若張蓋”,有清爽宜人之美;寫殿前剔牙松,突出其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鱗,有勃郁勁健之美。最后以中郎語將此地與錢塘西湖相提并論,借他人之口,暗暗從側面作總的論贊。
此地能引起作者未能了結暢游西湖之宿愿的深深感嘆,正是此地諸多畫境的美感力量; 所以,這里寫向往西湖的勝境,正是為了映襯迷戀眼前的游觀。作者正是借這種欣賞和禮贊的情懷,以及游歷進程和觀覽方位的線索,將歷歷畫境組合為一的。至于那希望掛冠逃名而作“六橋下客子”的愿望是何用心,想來就不用羅嗦了。
上一篇:《明·劉基·松風閣記》鑒賞
下一篇:《先秦·晏子春秋·極大極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