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辛棄疾
辛棄疾
兩峽嶄巖,問誰占、清風舊筑?更滿眼、云來鳥去,澗紅山綠。世人無人供笑傲,門前有客休迎肅。怕凄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風采妙,凝冰玉;詩句好,余膏馥。嘆只今人物,一夔應足。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陽春曲。
據《鉛山縣志·選舉志》記載:趙晉臣,名不迂,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清風峽在鉛山(今江西鉛山縣),峽東清風洞,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輝早年讀書的地方。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主要寫趙晉臣,和清風峽的詞句,也是從屬于人物描寫的。
起句寫清風峽形勢,接著即將筆鋒轉向趙晉臣。“清風舊筑”,指劉輝曾經讀書其中的清風洞:和他同游的趙晉臣,住在清風洞,既可眺望“兩峽嶄巖”,又可欣賞“云來鳥去,澗紅山綠”。“世上無人供笑傲”,還不如住在這里領略自然風光,這是第一層。即使“門前有客”來訪,也大抵是些俗物,還是“休迎肅”為好,這是第二層。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凄涼,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這是第三層。層層逼進,把趙晉臣超塵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的“風采妙,凝冰玉”,頌揚趙晉臣冰清玉潔,乃是對上片的總括。“詩句好,余膏馥”,則由頌揚人格進而贊美文采。《新唐書·杜甫傳贊》云:“他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豪剩馥,沾丐后人。”趙晉臣的詩“余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進而用《韓非子·外儲說》 “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以“陽春曲”收尾,緊承“陪歌”。宋玉《對楚王問》云: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贊原唱為《陽春曲》,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可謂“一石兩鳥”。按,辛棄疾于紹熙五年(1194)自福建安撫使任罷官,退隱鉛山瓢泉,達十年之久。趙晉臣自江西漕使任罷官歸鉛山,約當慶元六年(1200)。辛棄疾此時尚在鉛山,遭遇相似,心有靈犀,因而他筆下的趙晉臣,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投影。結合時代背景和辛棄疾的抱負、經歷來讀,就會感知詞中蘊含的憂憤十分深廣;如果看作一般的應酬之作,就未免辜負作者的苦心了。
上一篇:蘇軾《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嚴羽《滿江紅送廖叔仁赴闕》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