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聚蚊謠》原文與賞析
劉禹錫
沉沉夏夜閑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
嘈然歘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
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聰者惑。
露華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
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shè)幄潛匡床。
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作于任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馬期間。當(dāng)時,王叔文政治集團(tuán)失敗,作者受到牽連,被貶謫朗州。朝中政敵——腐朽官僚乘機(jī)對參與王叔文政治集團(tuán)的人大肆進(jìn)行造謠中傷,不斷排擠打擊,掀起了一陣陣鼓噪。作者在嚴(yán)酷的政治現(xiàn)實面前,有感于腐朽官僚的狠毒,于是寫了這首詩。詩歌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那些陰賊險狠的官僚比作在昏暗中喧囂、害人的蚊子,生動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他們的丑態(tài),并且堅信他們總有一天會被消滅,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在政治斗爭中的錚錚硬骨,以及對腐朽官僚的鄙視。
詩歌前八句集中筆墨寫蚊子的特性,活畫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惡嘴臉。首先,它們的重要特點(diǎn)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動,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騰鼓舞”,“伺暗”而動。詩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閑堂開”,一開始就點(diǎn)出時間,接著寫“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現(xiàn)出了“飛蚊”那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為它們是在黑暗中活動,所以使得糊涂人分辨不清,而聰明者也疑惑起來。其次,它們特別善于聚眾起哄,“嘈然歘(音xu,忽然) 起”,其聲“殷殷若自南山來”,好象從南山傳來的隆隆的雷聲。這里用雷聲來比喻“飛蚊”聚集的鳴叫之聲,雖帶夸張,但卻極為形象,并且暗用了《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傳》 中“夫眾煦(音xu,吹氣)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詩意更加含蓄、深厚。第三,它們都心地狠毒,在花滴露珠(“滴瀝”,水下滴貌)、月色初上的朦朧中,乘人不備,利嘴相加,給人以突然傷害。這三種特性,既是“飛蚊”的特點(diǎn),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點(diǎn),他們?yōu)榱似群φ钡娜?,不是也象“飛蚊”那樣,暗中活動,造謠惑眾,糾集起來,乘機(jī)給人以致命的中傷嗎?作者抓住他們與“飛蚊”的共通處,進(jìn)行比喻,使他們的本性更加鮮明突出,極為清楚地暴露在讀者面前,這就比直接寫他們生動得多,有力得多。從“嘈然歘起”、“喧騰鼓舞”、“利嘴迎人”這些感情色彩很強(qiáng)的措語中,作者對它們的厭惡、鄙視之意,也溢于言外。在寫法上,作者錯綜交織地來表現(xiàn)它們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變化有致,也便于夾敘夾議,把作者的感情表達(dá)得更加充沛和強(qiáng)烈。
從“我軀七尺爾如芒”以下四句,寫作者對待“飛蚊”的態(tài)度。從形體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軀與小如芒刺的“飛蚊”相比,其間懸隔,何啻霄壤,詩中滿含極為蔑視之意。但接著卻一轉(zhuǎn),“我孤爾眾能我傷”。“飛蚊”雖然小,但卻很多,從數(shù)量上看,卻又占著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情況是“能我傷”,它們是足以給人造成傷害的,這表現(xiàn)出作者清醒的頭腦。因為只有正視現(xiàn)實,才能采取正確的應(yīng)付措施。“天生有時”二句,就寫出了作者對付它們的辦法:蚊子孳生之時是無法抵擋的,只好暫時躲進(jìn)蚊帳里去?!岸簟笔亲柚怪猓霸O(shè)幄”即裝上帳子,“匡床”即方正的床。兩句的意思,就是俗語所說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時,作者貶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無援,明顯處于劣勢。那些如“飛蚊”一樣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經(jīng)形成了強(qiáng)大的政治氣候,作者一時無法相與抗衡。他能夠選擇的,只能是暫時的退避,這對于一個有遠(yuǎn)大政治抱負(fù)的人來說,當(dāng)然是明智的決策,而決不是軟弱膽小。這四句寫得流利自然,明白如話,但其中卻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義,啟人深思。
最后兩句,作者以堅定的信念,預(yù)言了“飛蚊”的必然滅亡:“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清商”即秋風(fēng),潘岳詩: “清商應(yīng)秋至。” “丹鳥”即螢火蟲。據(jù)《大戴禮記·夏小正》及《古今注·魚蟲》說,螢火蟲能吃蚊子。兩句說,等到秋天一來,你們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螢火蟲了。前一句與“沉沉夏夜閑堂開”相照應(yīng),夏去秋來,這是時序推移,誰也無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注定滅亡。后一句與上面對“飛蚊”的赫赫威勢的描寫,也恰成對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傷”的蚊子,這時都要被吃掉了。通過這樣照應(yīng)、對比,不僅使全詩顯得嚴(yán)謹(jǐn)、完整,而且也突出了“飛蚊”的可悲、可恥的下場?!扒锶諘浴比?,以清秋麗日的美景,烘托出作者的樂觀情懷; “羞”字,又進(jìn)一步表現(xiàn)出作者對“飛蚊”的鄙視。作者在身處逆境中,能夠往遠(yuǎn)處想,往大處看,不因一時的挫折而頹墮,這種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和樂觀豪爽的氣度,是難能可貴的。
全詩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轉(zhuǎn)韻,平仄相間,讀來既覺穩(wěn)健,而又具有跳躍性的變化;最后兩句另起一韻,且用仄聲,在聲情上使全詩結(jié)束得剛健有力。整篇語言較為質(zhì)樸,但其中“露華滴瀝月上天”、“清商一來秋日曉”等句,又富有文彩,在質(zhì)樸中含著清麗,體現(xiàn)了特有的風(fēng)格。
上一篇:《劉禹錫·百舌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