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眾人》中外哲理詩賞析
眾人紛紛何足競? 是非吾喜非無病。
頌聲交作莽豈賢? 四國流言旦猶圣。
唯圣人能輕重人, 不能銖兩為千鈞。
乃知輕重不在彼, 要之善惡由吾身。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善寫政論文著名的王安石曾經(jīng)寫過《答司馬諫議書》一文,回答司馬光對他變法的指責(zé)。其中談到眾人對變法的反對時,王安石說:“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王安石變法所遇到的抨擊是前所未有的。面對“眾人”的指責(zé),王安石堅(jiān)定不移,毫不動搖,表現(xiàn)了一位改革家的膽略和意志。
在他看來,“眾人紛紛”并不值得畏懼。這對自己來說,既不值得高興,又不值得憂慮。歷史上有兩個人物,一個是王莽,一個是周公。王莽早年折節(jié)讀書,敬事諸父,交結(jié)名士,聲譽(yù)極高。可是他后來卻代漢自立,難道可以根據(jù)其早年的頌聲認(rèn)定他是賢人嗎?周公可謂儒家圣人。但他攝政期間,管、蔡、商、奄四國制造流言,肆意污蔑。可是,盡管四國流言紛紛,周公仍然是一位圣人。只有真正的圣人才懂得如何衡量一個人的賢與不肖,不至于把銖兩(一兩為24銖)認(rèn)作千鈞(一鈞30斤)。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善惡由吾身。”總之,一個人的賢與不肖不在于眾人說了什么,善惡是非全在于自己做了什么。“善惡由吾身”,真是獨(dú)具慧眼之論。眾人的臧否褒貶只能說明事出有因,并不能作為認(rèn)定一個人善惡是非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或是其人的偽裝使眾人受騙,或是其人的行為利國利民而有損一批人的利益,或是其人的行為不為眾人理解,這些都可能招致人們的批評議論。總而言之,對眾人的反映要具體分析,而不可盲目對待。
上一篇:《裴多菲·什么是悲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北朝民歌·健兒須快馬》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