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淪落天涯氣自豪,故山東望海云高。
西風一掬哀時淚,流向秋江作怒濤。
丘逢甲是臺灣人。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國時丘逢甲憤慨抗議,并大聲疾呼:“清廷雖棄我,我豈可復自棄耶!”隨后還組織義軍抗日,失敗后不得已離臺內渡,初次來到廣東省汕頭市。時至次年秋天,仍客游于鮀江一帶,此詩即當時游鮀江入海處茫然若失有感而寫。
鮀江,即韓江流經汕頭市入海口這一段的名稱。汕頭市也因此叫鮀島、鮀江。
一個家鄉淪喪,身處海邊的詩人,說到“淪落天涯”,自有一番切身感受。但詩人是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中,迫于無奈而離家遠來的,所以自覺仍有一身豪氣,“氣自豪”三個字力挽千釣,使“淪落天涯”字面上帶來的悲哀轉而成為悲壯,并定下了全詩的基調。詩人正是以這種悲壯之情向東瞭望。“故山”即指臺灣。東望臺灣正表示對淪落的家鄉的無限思念。但詩人所見到只是海闊天空云層高遠。于是百感交集,淚灑鮀江。這淚是傷時愛國之淚。“掬”是兩手捧著的意思。詩人在用雙手捧著熱淚灑落鮀江,用以祭奠臺灣的淪喪,并想象它將化作洶涌的怒濤,向世人表達自己此刻的悲壯激越之情。
這首詩雖然由于作者是在“思之憮然”的情況下寫成的,有深沉的家國失落感。但由于背景遼闊,詩中又以結尾的“作怒濤”呼應開頭的“氣自豪”,所以全詩的精神依然是激越向上的。
上一篇:陳三立《寄調伯弢高郵榷舍》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丘逢甲《謁明孝陵(四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