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劉基·賣柑者言
杭有賣果者【1】,善藏柑,涉寒暑不潰【2】,出之燁然【3】,玉質而金色【4】;剖其中,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5】,將以實籩豆【6】、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乎【7】?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8】, 吾賴是以食吾軀【9】。吾售之,人取之,未聞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10】,洸洸乎干城之具也【11】,果能授孫、吳之略耶【12】峨大冠,拖長紳者【13】,昂昂乎廟堂之器也【14】,果能建伊、皋之業耶【15】?盜起而不知御【16】,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歝而不知理【17】,坐糜廩粟而不知恥【18】。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19】,孰不巍巍乎可畏【20】,赫赫乎可象也【21】!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22】,豈其忿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諷耶【23】?
【注釋】
【1】杭:杭州。
【2】涉:經歷。潰:腐爛。
【3】燁(ye)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4】 四部叢刊本《誠意伯文集》卷七,在“玉質而金色”一句下是:“置于市, 賈十倍, 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 剖之, 如有煙撲口鼻, 視其中,干若敗絮。”質: 質地。敗: 破舊。
【5】 若: 你。市: 賣。
【6】 籩 (bian) 豆: 古代盛果品的器皿。竹編籩, 木制為豆。
【7】 炫: 夸耀。瞽 (gu): 瞎子。
【8】 業: 從事。
【9】 食 (si): 同“飼”, 供養。
【10】 虎符: 虎形的兵符, 古代調遣兵將的憑證。皋比 (pi): 虎皮。此處指將帥坐的虎皮椅子。
【11】 洸(guang) 洸: 勇猛、威武的樣子。干城: 捍衛國家。
【12】 孫吳: 指春秋戰國時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和吳起。
【13】 峨: 高聳。紳: 大帶子。高冠、大帶都是文官的服飾。
【14】 昂昂乎: 氣度不凡的樣子。廟堂: 指朝廷。
【15】 伊皋: 指伊尹和皋陶, 都是先古的賢臣。
【16】 御: 駕馭。
【17】 歝 (du): 敗壞。
【18】 糜: 耗費。廩粟: 公糧。
【19】 醇醴: 美酒。飫 (yu): 吃飽。肥鮮: 油膩而美味的食物。
【20】 巍巍: 高大, 神態威武。
【21】 赫赫: 顯赫威武的樣子。可象: 可以為后人效法。
【22】 東方生: 即東方朔。字曼倩, 漢武帝時為太中大夫, 常用詼諧的話諷諫漢武帝的過錯。滑 (gu) 稽: 能言善辯。
【23】 托: 假托、假借。
【賞析】
劉基 (1311——1375), 字伯溫, 青岡 (今浙江省青岡縣) 人。元末進士, 做過官, 后隱居著書。朱元璋起兵平定浙東后, 他被征聘為謀臣, 協助朱元璋統一天下, 并參預議定明初的典章制度, 官至御史中丞 (中央監察機構的長官), 封為誠意伯。晚年退休, 遭朱元璋的疑嫉, 憂憤而死。
劉基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 但也兼擅詩文。他的散文風格古樸, 一些寓言、諷刺性作品較有社會意義。著有《誠意伯集》。《賣柑者言》就選自 《誠意伯集》。
《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它假借一個賣柑人的議論, 痛斥元末那些文臣武將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昏庸、欺世盜名之徒, 意在要求改革吏治, 選賢舉能。
所謂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通過說故事來闡明道理。這在我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社會上就流行著一種喜歡講寓言的風氣。人們要想說明一種道理,往往借用寓言的形式來表達。例如,“畫蛇添足”、“鷸蚌相爭”、“刻舟求劍”等寓言,就是那時產生出來的。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哲學家,他們也喜歡用寓言故事來闡明自己的理論。孟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特別是莊子,在他們的哲學著作中,都編織進去了一些生動的寓言,使他們的文章增色不少。
寓言既然是通過說故事來闡明道理,因此,事與理結合得必須十分自然、密切。不然的話,那就很難起到事中見理,寓理于事的作用。寓言故事還必須生動新巧,不然的話,也就難以引人入勝,發人深思。《賣柑者言》不論在事理的結合上,還是在故事的構思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面就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篇寓言。
《賣柑者言》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事,第二段是理,第三段是結論。講事是為了提出問題,講理是為了回答問題,結論是為了點明主題。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過講故事把問題提出來的呢?是先正面敘述,再反面描寫,通過正反兩面的對照,便把問題提出來了。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這是正面敘述。
柑,即甜橙,是一種鮮果。鮮果是不容易保存的。可是,杭州有一個賣果品的人卻很善于保存柑,他不僅能使柑過一冬一夏,即過一年都不潰爛,而且它皮堅如玉,色黃似金,樣子還很鮮麗。賣價高出十倍,人們還相爭購買,人們不禁要問:這個賣柑的人是怎樣保存的?
當人們正急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時候,作者把筆鋒一轉,卻從反面描寫起柑的情況來了。“剖其中,干若敗絮”。真是大出意外!原來外表那么漂亮的柑,內瓤卻是如此之糟糕。一正一反,波瀾起伏,兩相對照,便把問題提出來了:“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問題提得好,這不僅是買柑的人要問的問題,連讀《賣柑者言》的人,也會提這樣問題的。是啊,這騙人的勾當干得也太過分了。
問題提出來以后,就要回答問題了。第二段就是回答問題的,也是要闡明道理的。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聞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這樣回答問題,豈非咄咄怪事!回答問題時盡管面帶笑容,可是,話卻是夠噎人的了:一則直言不諱地說:作這樣騙人的買賣已經多年了;再則理直氣壯地聲稱:就是賃這騙人的勾當來謀生的;三則還反唇相譏的質問道:我賣柑,人買柑,從來也沒有人說過什么, 為什么單單滿足不了您呢?“所”, 指心意。 文章至此, 又是一個起伏。
騙人的有理, 受騙的反而遭到了質問, 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沒有這樣的道理賣柑人怎么敢于這樣回答問題呢?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 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原來如此! 世上騙人的人既然那么多, 人家可以行騙, 我為什么就不可以呢? 不僅于此,在世上行騙的還不是一般的人, 而是一些掌握國家命運的大人物:“今夫佩虎符、 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這是武將。“佩虎符”: 即身系兵符。“坐皋比”: 即坐在虎皮椅上。“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即雄赳赳的樣子很象是保國御敵的將才。“果能授孫吳之略耶?”言外之意就是說, 他們就不懂得孫吳用兵的謀略。“峨大冠、 拖長紳者, 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這是文臣。“峨大冠”: 即戴著高聳的帽子。“拖長紳”: 即腰系著很長的帶子。“昂昂乎廟堂之器也”: 即氣宇軒昂, 樣子很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材。“果能建伊皋之業耶?”言外之意就是說, 他們不能建立像伊尹、 皋陶那樣的功業。 那么, 他們會干什么呢?“盜起而不知御, 民困而不知救, 吏奸而不知禁, 法歝而不知理, 坐縻廩粟而不知恥”。 原來他們只會不知羞恥地坐享俸祿! 從外表上來看這些人,“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但究其實質, 又何嘗不是“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也哉!”這比起賣柑的勾當來, 是誰“甚矣哉為欺也”?無怪乎賣柑人最后要問了:“今子是之不察, 而以察吾柑”? 這一問, 就把 《賣柑者言》所要闡明的道理, 全部問清楚了。
最后是結論:“予默默無以應。 退而思其言, 類東方生滑稽之流。 豈其忿世嫉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諷耶?”《賣柑者言》就是出于憤世嫉邪, 假借賣柑這樣一個故事對那些“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的文臣武將們進行諷刺的! 這就是這篇寓言的主題。
文章寓意是很深刻的, 它尖銳地揭露了元末社會的腐敗, 吏治的墮落。
文章的構思新巧, 譬喻生動, 波瀾起伏, 層次鮮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文章中使用了許多設問句和排比句, 頗具匠心。 例如,“將以實籩豆,奉祭祀, 供賓客乎?將炫外以惑愚瞽乎?”這是上當受騙后發出的氣憤的質問。“而獨不足子所乎?”“而獨我也乎?”這是蒙受委屈后反唇相譏的詰問。“果能授孫吳之略耶?”“果能建伊皋之業耶?”這是意在進行諷刺的明知故問。 特別有意思的是最后的兩句問話:“豈其憤世嫉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諷耶?”通篇文章, 不就是由于憤世嫉邪, 從而假借賣柑人的嘴來進行諷刺的嗎? 為什么不用肯定的語句, 而要用問句呢? 所以用設問句是為了表明作者的推測, 推測的對與否, 自然和賣柑人是無關的。 這既表明了作者不愿意把自己的主觀推測,強加在別人的頭上,這是作者的謙虛。而謙虛是具有更大征服人心的力量的。同時也表明了故事的真實性,故事的真實性不受懷疑了,那么,它的諷刺價值便是不可動搖的。由此可見,作者是多么善于用筆。
排比句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情色彩。如第三段中的一連串排比句,讀起來真像黃河決堤,一瀉而下,把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文臣武將們的丑態——羅列出來,像是指著他們的鼻子在數落他們,淋漓盡致,一覽無余。這,都是這篇寓言的精到之處。
上一篇:《古文觀止·國語·單子知陳必亡》鑒賞
下一篇:《古文·賣柑者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