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張震·蝶戀花》張 震
張 震
惜 春
梅子初青春已暮。芳草連云,綠遍西池路①。小院繡垂簾半舉②。銜泥紫燕雙飛去。人在赤闌橋畔住③。不解傷春,還解相思否。清夢欲尋猶間阻④。紗窗一夜蕭蕭雨。
注釋 ①西池:金明池。因在汴京城西而得名,為當時名勝。②“小院”句:指小院豐垂著繡簾。③赤闌橋:在今合肥城南。④“清夢”句:意指想要在清夢中尋找,卻還有間隔和阻礙。
城南高隱圖 【明】 宋旭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青梅時節,正是暮春天氣。作者在這個季節里,觸動了敏感的神經,免不了要惜春、傷春。首句交代了時間,為情緒的發生點明背景。“芳草連云,綠遍西池路”是再平常不過的寫景言語。“芳草連云”一句是從前代詞人那里繼承而來,范仲淹有“芳草連天”(《蘇幕遮》),秦觀亦有“山抹微云,天連衰草”(《滿庭芳》)的句子。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再次運用中國詩歌的傳統意象“芳草”。漢蔡邕《飲馬長城窟行》中有“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之語。草被賦予了思念遠方之人的意義。這兩句不獨是對暮春景物的切實描寫,其內在也包含了思念遠人的意味。“青草”應當是軟的,與綿綿的情思相對應,同時“青草”也是長的,它逐水生長,就如同綿綿不絕的情思沿著悠長的道路伸向遠方。“芳草連云”已經表達了情思暗隨芳草遍連天涯的意思,但是隨后“綠遍西池路”又將此意思作重復表達,更有加重這種思念情緒的意味。
“小院繡垂簾半舉”也是暮春時節對庭院物象的典型描寫。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簾幕半卷,也正是燕子來時。“銜泥紫燕雙飛去”亦承前人名句而來,晏幾道和唐代翁宏都有“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之句。“燕雙飛”一方面暗含自我孤單,不能有人如燕雙飛之意,另一方面又委婉地吐露出對感情的渴望。詞之作者有這份情愫,自然必先有想念之人。“人在赤闌橋畔住”當是指思念之人所居處。此處為虛寫,與前面的實寫把隱藏在心底的一份情思慢慢地托顯出來。面對著暮春的景色,作者略顯些許傷感,不完全是春色如許勾起的淡淡愁怨,更有著遙思遠人的底色情緒。兩者交互滲透,與其如題所說是惜春,不如說是相思懷人,或者兩者恰為一體。故而作者說:“不解傷春,還解相思否。”本來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節,正同于人們青春的愛意,將傷春與懷人相思聯系到一起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對情緒的表達,作者似乎意猶未盡。“清夢欲尋猶間阻”,這種情緒可以引入到夢中,在更加廣闊虛幻的空間里展現,這也是想把白日不能實現的想法帶進來。可惜事實的狀況也會阻礙自己的希望在夢中實現,醒來以后聽到窗外瀟瀟夜雨更會引發主人公的種種悵惘。如果說“不解傷春,還解相思否”是經過景物描寫的烘托達到一個情緒上的高潮,“紗窗一夜蕭蕭雨”則有意無意地將這種開始熱烈的情感拉遠來看。作者用夢的虛幻無定與夜雨的清晰可聞對比,將心理狀態表現得更加完整,處理得更加妥帖。(許中科)
鏈接 宋代的橋梁建筑。宋代是中國古代橋梁發展的全盛時期。橋梁建造技術日臻成熟,在傳統拱橋與梁橋建造方面,出現了不少技術上的突破與創新。宋代建造的橋梁數量很多,尤其是在寬闊水面建造了不少大、中型橋梁。其中,北宋一獄卒發明的疊梁結構虹橋,北宋蔡襄主持建成的筏形基礎、植蠣固基的泉州洛陽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享有盛譽。
宋代木拱橋的代表作為汴梁虹橋,建于北宋,為疊梁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設又便于通航。此虹梁結構在當時是一種特有的新型結構,整體造型輕盈,宛如長虹飛越河上;且構造較簡單,構件能按設計尺寸預制,裝拆均便捷。故其既被稱為虹橋、虹梁,也被稱為飛橋、飛梁。此橋設計嚴謹,構造精巧,顯示出高度的建筑技術和藝術水平。此長跨徑木橋建筑是橋梁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橋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梁橋則以福建泉州的洛陽橋最具代表性。洛陽橋建于北宋,位于洛陽江入海口,水急浪高,江面開闊。于此險惡地段建橋,史無前例,故需解決諸多技術上的難題。為使橋梁基礎穩固,建造時首創“筏形基礎”,此為橋梁史上一大創新,是現代橋梁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聲;橋墩亦用石塊砌成,迎海一面砌成尖劈狀,以減弱海潮對橋梁的沖擊力;而為使橋基與橋墩連接穩固,橋工創用了“種蠣固基”的方法,使其二者依牡蠣殼而相互連接為堅固整體;于石梁架設時,則創用浮運架梁法,即利用潮汐漲落,借助簡單器械,通過控制運石船只的高低位置使巨型石梁就位,此法于現代橋梁工程中亦被廣泛運用。洛陽橋的建成,開創了于江河入海口處造橋的先例,其雖歷百次以上地震、海嘯和臺風侵襲,至今仍橫跨于洛陽江上。
于洛陽橋建橋技術基礎上,隨著泉州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南宋時泉州形成了一個建橋熱潮。在南宋一百五十多年中,泉州建造了數十座大中型石梁橋,總長度在五十里以上,長五里以上的就有三四座,最長的達一千丈以上。因此有“閩中橋梁甲天下”之稱。
上一篇:《兩宋詞·陸游·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楊炎正·蝶戀花》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