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①,留戀處、蘭舟催發(fā)②。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③。念去去④、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⑤。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⑥,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⑦,更與何人說。
①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②蘭舟,據(jù)《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③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④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⑤暮靄,傍晚的云氣。沉沉,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qū)屬楚國,故稱。 ⑥經(jīng)年,一年又一年。 ⑦風情,男女戀情。
柳永是宋詞婉約派的杰出代表,此詞盡顯作者“筆調(diào)恣意,哀怨纏綿,深沉婉約”的風格,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主要內(nèi)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表達詞人與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
上片主要寫?zhàn)T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fā)離情別緒,實寫。傍晚,一陣急雨過后,伴著凄切的蟬鳴,有情人在長亭相對。“凄切”是一個雙聲詞,讀來如聞抽泣哽咽之聲。“晚”交待了客觀上已是傍晚時分,似也暗示了情人之間難舍難分歷時已久。“驟雨”停了,沒有借口再耽擱了,離別已在眼前。“蘭舟催”字生動展現(xiàn)了情人難舍難分情正濃與船家抓緊起程心正切的矛盾。“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可謂道盡分別不舍之妙!一“念”字,從寫實轉(zhuǎn)到想象,由當下寫到將來。
下片著重寫想像中別后的凄楚情景,虛寫。“自古”一詞把離別的悲傷推已及人,何況正值風清水冷、草木凋零的秋天,更讓人難當那離別后的孤零寂寞。“今宵”三句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想到這一去不知何日再見,即使“是良辰好景”也形同“虛設”,無心理會。結(jié)尾用一讓步假設句和反問句說明深情蜜意不愿付與他人,強調(diào)此情之專、離愁之深。
全詞如行云流水,寫盡了人間離愁別恨。詞人以白描手法寫景,狀物,敘事,抒情。感情真摯,詞風哀婉,并且善于把傳統(tǒng)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情境表現(xiàn)出來,意與境會,構(gòu)成一種詩意美,給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成為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他擴大了詞境,發(fā)展了詞體,豐富了詞的表現(xiàn)手法。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對后世詞家及金元戲曲、明清小說有重大影響。
代表作品:《雨霖鈴·寒蟬凄切》《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海潮·東南形勝》《憶帝京·薄衾小枕天氣》《鶴沖天·黃金榜上》《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等。
●雨霖鈴,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diào)。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蘇詞與柳詞。東坡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此典常為人引為對蘇軾代表的豪放派詞風的贊美,但從側(cè)面也反映出對柳永的婉約派代表作的欣賞。
在柳永之前,寫閨怨,相思,只從女性角度來寫,而柳永的詞作卻能把男性放在主人公位置上,把自己一生懷才不遇與相思之情糅合在一起,開拓了詞的新境界。下面的這首詞與上首在情境上相似,但絕不雷同。這首詞抒發(fā)了他對送行人的無限依念,同時也折射出了他內(nèi)心世界中的因仕途坎坷而失意的無限感傷。
采蓮令
柳永
月華收,云淡霜天曙。四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zhí)手送臨歧,軋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一葉蘭舟,恁急槳凌波去。 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這首詞也寫男女離別之情。上片寫月落云收,霜天欲曙,即將西行的客子,此刻的心情最為痛苦。翠娥因客要遠行,也起得挺早而軋軋地開了朱門,緊拉他的手,一直送到岔道口。“千嬌面”三句,生動細膩地描繪了離人內(nèi)心的痛苦。她千嬌百媚,亭亭佇立,默默無語,滿臉淚珠,神情令人肝腸寸斷,又怎忍心回頭一望?下片寫離人別后無限惆悵和無盡的留戀。所乘的扁舟“急槳凌波”而去,離人此時的離情別緒,心如刀割、紛亂至極,又無人可與之訴說愁苦,只能暗自含恨。其哀其痛,實是不堪忍受。末以景收,回頭望去,層層的城門早已不見,意中人居住的地方影子也不見了,所見的只是隱隱煙樹而已。
古人常以“折柳”表惜別。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jīng)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上一篇:宋詞《鎖窗寒·王沂孫》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青玉案·史達祖》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