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滿江紅①·岳飛》
怒發沖冠②,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③、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④,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⑤,猶未雪⑥。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⑦。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⑧。
①滿江紅,詞牌名。 ②怒發沖冠,形容憤怒至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③抬望眼,抬頭縱目遠望。 ④等閑,輕易,隨便。 ⑤靖康,宋欽宗趙桓年號。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北去,北宋滅亡。“靖康恥”指此而言。 ⑥雪,洗雪。 ⑦長車,戰車。賀蘭山,在今寧夏與內蒙交界處。此處借指金國的核心地區。缺,指險隘的關口。 ⑧天闕,皇宮,朝廷。朝天闕,指回京獻捷。
這是一首大氣磅礴、光照寰宇、傳誦千古的佳篇。全詞氣壯山河,激昂慷慨,洋溢著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愛國主義激情。
上闋表現詞人建功立業的赤子之心。“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靠著庭院的欄桿,感受著驟急的秋雨逐漸停歇,而心中的憤怒卻使頭發根根直豎,好像沖向頭上的冠帽。其中“瀟瀟雨歇”句與《詩經·風雨》中的“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情境相似。此時,詞人抬頭遠望,心中波濤翻滾,激情迸發,再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情感,仰對蒼天,大聲呼喊,此刻的詞人如一頭雄獅在孤寂的曠野中長號,這是英雄的吶喊,這是英雄的呼喚,愛國主義情感沉郁而悲壯地表現出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三十年來,幾經沉浮,功名對自己來說已化作塵土,向往馳騁在遼闊的疆場,云月作伴,報效國家。不能再虛度時光了,等到青絲變白發,留給自己的是只有悲嘆和悔恨。
下闋表現了詞人要光復故土、收復河山、報仇雪恥的雄心壯志。“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詞人又想到,如今還沒有雪靖康國恥,作為人臣的羞憤,什么時候才能夠消除呢?想到這里,詞人的戰斗豪情立刻高漲,他要駕著戰車,直搗賀蘭山的敵人巢穴,讓侵略者灰飛煙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江山,朝天闕”。此句中的“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把對敵人的痛恨,對收復河山疆場殺敵的快感表現得酣暢淋漓!詞人下定決心從頭再來,重建河山,帶著勝利的捷報重返故都。
這首詞,表現了岳飛“精忠報國”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樂觀主義精神。藝術手法高超,多采用賦的形式,內容上反復鋪陳渲染,使得情感的表達激奮人心,肝膽相照。全詞語言擲地有聲,字字如金石鏗鏘,句句如江河奔涌,它將與日月江河共存于世。
●滿江紅,參見第182頁相關介紹。
●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金扶持的偽齊占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由于高宗嚴令不得越界追敵擴大事態,岳飛只得率軍回鄂州(今湖北武昌)駐防,期盼著“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1135年夏,岳飛率軍鎮壓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被朝廷封為開國公。岳家軍收編起義軍后人數猛增。次年,岳家軍第二次北上出擊,收復洛陽西南險要之地,奪取燒毀偽齊糧秣,逼近黃河。因朝廷不供軍糧,功敗垂成。雖升職太尉,壯志難酬,填《滿江紅》抒懷。1137年,金下令取消節節敗退的偽齊,以歸還河南、陜西為條件誘使南宋議和稱臣納貢。1139年元旦,秦檜代高宗向金使跪拜稱臣、接受金朝皇帝詔書,達成和議。岳飛堅決反對,上表稱“和好不可恃”,并四次奏辭因和議而賞封給他的官銜,遭秦檜忌恨。1142年1月,岳飛被以“莫須有”罪賜死,岳飛手書“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后,將毒酒一飲而盡,時年39歲。
●“靖康”之恥:北宋第八個皇帝徽宗趙佶于公元1125年金人進逼汴京之際倉皇傳位于皇太子趙桓,翌年改元靖康,徽宗南奔,趙桓成為歷史上的欽宗。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擄去,終身監禁達三十年之久。其實徽宗也未漏網。1126年,也是靖康元年,欽宗搜刮開封市內的金銀貢獻于金軍,承認割讓北方太原等三鎮,敵方后撤,京師解嚴,太上皇徽宗在群臣諫勸表示團結一致的局面下回汴京開封。不料朝廷尚在和戰未決間,金人卷土重來,這次他們不再與趙宋交涉,竟擄獲皇上、太上皇、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北去,雖然這事發生于1127年初,通常歷史家公認北宋亡于1126年。此后徽欽二宗先后死于五國城(今日中國之東北)。
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善于從大處著墨,營造宏闊意境,借此抒發自己保家衛國,疆場殺敵的豪情壯志,此種風格秉承唐朝邊塞詩風。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詩的前兩句向我們逐層展現了西北邊陲的曠達畫面:青海湖上,蒼云繚繞,皚皚雪山若隱若現,將士們戍守的孤城在蒼茫的大地上與玉門關遙遙相望。這兩句,景物描寫中滲透著豐富的情感,將戍邊將士保衛領土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的艱苦都融合在悲壯、宏闊、蒼茫的意境里。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士們喊出了氣壯山河的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氣勢震撼寰宇,抒寫了將士們蔑視艱苦環境,決心殺敵到底的豪情壯志。與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一樣,典型的環境與人物的情感形成高度統一。
愛國詩詞中,常常出現“樓蘭”“匈奴”等意象,通常指侵犯中原的西北少數民族,詩人們用此意象表達自己奮勇殺敵,捍衛領土的決心。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上一篇:宋詞《滿江紅·周邦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滿江紅·朱熹》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