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臨江仙①·劉一止》念奴嬌劉仙倫
柳外雙旌斜照日②,匆匆去意難留。大江旁畔老諸侯。舉觴仍氣概③,覓句更風流。 遲暮不堪容易別,溪聲為寫離愁。自從今日轉船頭。他時扶杖叟,獨立向滄洲④。
①臨江仙,詞牌名。 ②雙旌,唐代節度領刺史者出行時的儀仗。在此指儀仗。 ③觴,古代酒器。 ④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
這是作者送別王景源赴臨江軍餞別時所寫的一首詞。
詞的上片主要寫餞別之景。“柳外雙旌斜照日,匆匆去意難留”。夕陽西落,送別的長亭之外,旌旗招展,柳蔭濃濃,一片離愁別景。君命如山,“船槳催發”,朋友去意已決,匆匆起程,縱有萬般難舍,也挽留不得。“大江旁畔老諸侯。舉觴仍氣概,覓句更風流”。大江岸邊,老臣諸侯,文武兼備,喝酒豪爽,雖然是離觴,也掩蓋不住將軍的英雄氣概;舞文弄墨,出口成章,儒雅之風,不遜豪杰。這是作者對朋友的頌揚,也是其自身的寫照。
詞的下片作者設想分別之后兩人孤獨蒼涼的景象。“相聚時難別亦難”,更那堪是遲暮之年。面對分別場面,傷心之至,滔滔的江水之聲,仿佛也在書寫離情別愁。“自從今日轉船頭。他時扶杖叟,獨立向滄洲”。這是作者設想分別之景:今日踏上船頭,你東我西;他日相思,也只能是拄杖獨立,面向滄州,老淚橫流。在此,作者運用互文的手法,描寫了兩個老朋友分別之后的凄涼之景。讀此,讓讀者也為之辛酸,為之落淚。送別之人更是“不堪容易別”。
綜觀全詞,意境開闊,感情豪邁。斜日、大江,映襯出將軍的英雄氣概;滄洲、溪聲,書寫著作者的別愁離情。互文的運用,豐富了作品的內容;擬人以及用虛襯實的手法,更營造了悲涼的意境。
看到夕陽,人們就把它與遲暮相聯系,劉長卿的詩作就很有代表性。例如《赴巴南書情寄故人》:“謫居秋瘴里,歸處夕陽邊。”《恩赦重推使牒追赴蘇州》:“亂鴉投落日,疲馬向空山。”《秋杪江亭有作》:“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山”等。詩人正是借夕陽西下的意象來表達時光易逝、挽留不住人生歲月的悲哀。在詩歌文化的發展中,夕陽成為文人對時光易逝、青春不再、功名無望、嘆老傷懷的一種藝術表現和反映。
●劉一止(1078~1160),字行簡,號苕溪,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進士。紹興初,除秘書省校書郎,遷給事中,封駁不避權貴,忤秦檜罷去。著有《苕溪集》五十五卷。《強村叢書》收《苕溪詞》一卷。
代表詞作:《臨江仙·落日西風原上好》《喜遷鶯·曉行》《洞仙歌·細風輕霧》《夜行船·十頃疏梅開半就》《念奴嬌·江邊故國》《念奴嬌·故山秋晚》《踏莎行·二水中分》等。
●臨江仙,參見第73頁相關介紹。
●劉一止還有一個號——劉曉行,這原于他的一首詞《喜遷鶯·曉行》。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懷念。詞人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42歲時考上進士,未得一官。直到高宗紹興初年才擔任校書郎的官職,這時他已經年過半百了。他在詞中寫到“重染風塵京洛”,可見他這次曉行,重去京都,應詔赴官,但是結果卻落了空。
劉一止沖淡寡欲,嘗誨其子曰:“吾平生通塞,聽于自然,唯機械不生,故方寸自有樂地。”博學無不通,為文不事纖刻,制誥坦明有體,書詔一日數十輒辦,嘗言:“訓誥者,賞善罰惡詞也,豈過情溢美、怒鄰罵坐之為哉。”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情、重義、傷離別。因而,歷代留下的贈別送行詩文不勝枚舉。
念奴嬌
劉仙倫
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后來人物,如君偉能幾?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河山,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
劉仙倫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勉勵張明之作好戰備,為抵抗侵略、恢復中原立功。
詞的上片寫送別之景。作者從送客之地落筆,滔滔江水,煙波浩淼,朋友乘著艅艎,順江而下。接下一個疑問,把作者的思緒帶到了遙遠的襄陽,甚至清楚地出現了那里連云的“雉堞”。遙遠的兩地,因為抒情的需要而縮短了距離。最后的問句,是對張明之的贊嘆與頌揚。“叔子”是西晉人羊祜的字,他鎮守襄陽十年,曾積極策劃滅吳,后人因此為他在峴山樹碑;臥龍,即諸葛亮,他出仕前隱居于襄陽附近的隆中。無論是叔子,還是臥龍,他們都已成為歷史遺跡。當代的英雄中,像張明之這樣的能有幾人呢?
詞的下片是作者對朋友的勉勵與希望。首句是贊揚其禮賢下士的作風。與此同時,作者對其提出希望,加強戰備,不要“以言兵為諱”。祖國的大好山河,豈容異族踐踏。此時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要須閑暇先備”。在此,作者再次勉勵張明之要抓住入幕這一時機,為國家建功立業。
綜觀全詞,意境蒼涼悲壯,句式富于變化,詞篇活潑,風格獨特。作者一再以國事和建功立業相勉勵,表現出了主客之間的親密之情。
舉觴仍氣概,覓句更風流。
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
上一篇:宋詞《一叢花·趙長卿》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臨江仙·晏幾道》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