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浣溪沙》
山繞平湖波撼城。①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樓下欲三更。霧柳暗時云度月,②露荷翻處水流螢。蕭蕭散發到天明。③
【注釋】 ①波撼城:孟浩然《臨洞庭》:“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②“霧柳”句:與張先《天仙子》詞“云破月來花弄影”異曲同工。③蕭蕭:頭發短而疏貌。散發:把頭發披散開來。古人蓄發,把長發挽在頭頂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譯文】 青山圍繞著平湖,波濤搖撼著城池。青山多姿的倒影,映浸在澄湖水底。人坐水晶樓下已到三更時。
煙霧籠罩的楊柳由明轉暗,原是天上浮云遮住了月亮。荷葉面忽見晶瑩的露珠翻動跳躍,原是流水送來螢蟲之光。索性披散稀疏的頭發,乘涼直到日上東方。
【總案】 詞寫仲夏夜之景,頗得王維、孟浩然山水詩的風神。上片大筆勾勒交相輝映的湖光山色,境界闊大;下片用工筆描摹湖中岸上景物的動態變化,流動疏朗。“霧柳”句猶如搖動的電影境頭,捕捉住景物有層次的運動變化:月照煙柳,霧白柳清;忽而煙柳昏暗無光,舉頭一望,原是流云遮月。七字之中,從天上云月到地下煙柳,渾然一體,且云月煙柳的光、色、態畢現眼前,堪與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媲美。“露荷”句,筆法得自王維《山居秋暝》的“蓮動下漁舟”,境界與“霧柳”句相似。全詞動靜相兼,境界靜謐幽清。結構上將“三更”、“天明”安排在上、下片的結歇處,暗示時間的逆移,表明乘涼觀景的“散發”者終夜都沉浸在這良辰美景之中,其瀟灑閑適之情自在言外。
上一篇:蘇軾《浣溪沙(五首選三首)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韋莊《浣溪沙》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