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鮑照
幽并重騎射, 少年好馳逐。
氈帶佩雙鞬, 象弧插彫服。
獸肥春草短, 飛鞚越平陸。
朝游雁門上, 暮還樓煩宿。
石梁有馀勁, 驚雀無全目。
漢虜方未和, 邊城屢翻覆。
留我一白羽, 將以分虎竹。
鮑照的《擬古》詩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三。此詩著力刻劃一位武藝高超、英勇豪邁、立志報國的幽并少年的英雄形象,暗暗寄托著作者的理想和意愿。
詩人由大處落筆,首先大肆渲染主人公成長的環(huán)境氣氛:“幽并重騎射,少年好馳逐。”幽并古多游俠健兒,古代詩歌多有描述,如曹植《白馬篇》就描寫了“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幽并游俠兒的形象。此詩題為《擬古》即指此而言。在“重騎射”的尚武風(fēng)習(xí)影響下,少年誰不好馳逐!這種習(xí)俗為少年英雄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騎射”二字在詩中至關(guān)重要,以下八句詩具體表現(xiàn)幽并少年的勇武形象,就是從“騎”和“射”兩方面反復(fù)描畫的。
在英雄群集的幽并少年之中,此詩的主人公是一位超群出眾的佼佼者,在幽并少年群體的映襯下,他顯得格外突出:“氈帶佩雙鞬,象弧插彫服。”詩人并沒有刻意描繪他矯健勇猛的身影,也沒有強(qiáng)烈表現(xiàn)他叱咤風(fēng)云的聲威氣概,而是只抓住他身上佩帶的弓箭加以描寫便活畫出不同尋常的神韻風(fēng)采。鞬:馬上盛弓箭之器。一般的射手配備一鞬即已足矣,這位少年則佩帶雙鞬。不僅如此,其硬弓上還裝飾著象牙,箭囊上則描著耀眼的彩繪。俗話說“人恃衣裝馬靠鞍”,主人公以如此光彩奪目的形象一出場便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如果說這二句靜態(tài)的描寫還僅只能表現(xiàn)出這位幽并少年箭法不同凡響的話,那么“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二句則把他“好馳逐”追獵的形象描畫得栩栩如生:在春草初綠的大平原上,少年縱馬飛奔,追捕在淺草間逃竄的野獸,是那樣威武雄壯。在古代,畋獵即軍事演習(xí),這種描寫恰是為詩末表現(xiàn)主人公立功報國遠(yuǎn)大志向做鋪墊。以上四句寫出了主人公能騎善射的英雄本色,但他的騎術(shù)箭法究竟如何高妙還不太容易看得出來,故而下四句又以十分具體形象的筆法細(xì)細(xì)刻畫:“朝游雁門上,暮還樓煩宿。石梁有馀勁,驚雀無全目。”雁門和樓煩都是當(dāng)時著名的邊塞要地,兩地相距近三百里。主人公朝游雁門、暮宿樓煩,既說明他騎術(shù)精妙,也寫出他在邊塞出沒,早已經(jīng)受過烽火考驗。石梁、驚雀二句系用典,據(jù)李善注引《闞子》說:宋景公有歷時九年制成的良弓,他登虎圈之臺東面而射,箭越過西霜山,落在彭城之東,以馀力竟射入石梁;李善又引《帝王世紀(jì)》說:帝羿引弓欲射雀之左目,誤中右目,以至愧然俯首,終身不忘。詩人用這兩個典故旨在贊頌主人公箭術(shù)之精。
詩中描寫的幽并少年雖然能騎善射,武藝高強(qiáng),如果生不逢時,也只能徒喚奈何。幸而時值“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這位少年英雄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大顯身手。憑著超群絕倫的騎射功夫,主人公表明“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的強(qiáng)烈愿望和堅定信心。虎竹,即銅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朝廷發(fā)兵遣使的憑信之物。這無異于說:愿為刺史郡守鎮(zhèn)守方面,保國安民。至此,詩中不僅生動刻畫了主人公英勇豪邁的外貌形象,也揭示了他為國為民的寬闊胸襟和美好精神世界。于是一個可愛可敬的少年英雄形象便兀然矗立在我們眼前了。
在這首詩中,作者以層層深入的表現(xiàn)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同時全詩結(jié)構(gòu)縝密,渾然一體。在同類作品中堪稱不可多得的好詩。
上一篇:《扶風(fēng)歌·晉·劉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海潮·金·鄧千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