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詩歌·康有為·秋登越王臺》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作于1879年秋季,即光緒五年,當時北京正醞釀著改良主義的思想潮流,年僅二十一歲的康有為,也正在積極探索“向西方尋找真理”的道路。在廣州的古越王臺上,作者遙望祖國的大地山川,面對蕪沒的歷史陳跡,聯想到國家和民族面臨的重重危機,痛苦地思索著,面對清王朝的腐敗政治,他以屈原自比,呼天問地,抒發了個人心中的憤懣不平,顯示了他以拯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遠大抱負。
原文
秋風立馬越王臺,混混蛇龍最可哀①。
十七史從何說起②,三千劫幾歷輪回③?
腐儒心事呼天問④,大地山河跨海來。
臨睨飛云橫八表,豈無倚劍嘆雄才⑤?
注釋
①混混:水渾濁貌。比喻時代紛亂。蛇龍:指歷史人物忠奸混雜,賢愚難分。 ②“十七史”句:指歷史久遠,興亡不斷變化,不知從何說起。文天祥曾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見薛應旂《宋元通鑒》卷二一八)按:曾《史記》至《五代史》,宋之前只有十七史。 ③三千:極言其多。劫:即劫簸,梵語,簡稱劫,意譯為“遠大時節”,指一種計量的極長時間。輪回:本為佛教用語。此處泛指時代的長遠與變遷。 ④腐儒:迂腐保守而不合時宜的讀書人,此詩人自指。呼天問:指像屈原作《天問》一樣,向天發問,訴說自己的懷抱志氣和孤憤不平。 ⑤臨睨:從高處往下望。睨:斜視。倚劍:即倚天劍。李白《臨江王節士歌》:“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此處化用此意。
賞讀
這首七律,用了四個典故,傷古懷今,集中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一展雄才的渴望。
詩的第一句點題,“秋風立馬越王臺”,說明自己是在秋風蕭瑟的時候立馬越王臺。“混混蛇龍最可哀”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哀嘆國家危難,戰亂紛紛;二層是哀嘆“龍蛇混雜,良莠難辨”,賢愚難分,埋沒人才,傷時感憤,正是這首詩的基調。
第二聯中“十七史從何說起”中,用了第一個典故,出自薛應旗《宋元通鑒》,文天祥被俘以后,元人勸降,要他舉出歷史上的興亡之例,他回答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三千劫幾時輪回”這句是佛家語。佛教以世界的一次毀滅為劫,這里是說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三千劫”出自呂巖《仙樂侑席》詩:“曾經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間五百年”。這兩句感嘆歷史,感嘆人生,隱含對前途不能預料的擔憂,表現了詩人的一種憂患意識。
第三聯中“腐儒心事呼天問”用自己與屈原相比,“腐儒”就是迂腐的儒者,杜甫《江漢》詩:“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他這時的心情真同屈原一樣,憂心忡忡,進而抒發自己心中的郁悶。“大地山河跨海來”,祖國的大好山河紛紛呈現在眼前,更激發了詩人豪情壯志,牽動了詩人的萬種思緒。
最后一聯“臨睨飛云橫八表,豈無倚劍嘆雄才”中,用了一個反問句,意思是站在越王臺上,遠眺著飛云橫亙的八方,難道就沒有倚劍天下的雄才么?這一反問,實際上是以賢才自喻,雖然眼下政治黑暗,忠奸混雜,但我憑高俯瞰,非常清楚,顯然,康有為在青年時代就有了遠大的政治抱負,這句中的“雄才”,與第一句中的“混混蛇龍”相呼應,期待英杰之才的人物出現,表達了自己欲澄清天下的遠大抱負。
這首詩氣勢磅礴,筆力雄放,境界闊大,語意豪放,他打破了傳統的寫景懷古的寫法,單純以抒發感慨為內容。這在唐、宋以來的詩中是不多見的,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稱贊康有為的詩“元氣淋漓,卓然大家”。
上一篇:《清朝詩歌·王士禛·秋柳》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漢魏六朝詩歌·劉徹·秋風辭》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