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孫承宗·二月聞雁》原文賞析
幾聽孽鳥語關關,盡罷虛弦落照間。卻訝塞鴻偏有膽,又隨春信到天山。
作于奉命督師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時。詩中通過“二月聞雁”這一偶然的聞見,設為寓言,抒發了有我無敵的無畏氣概,同時對一些在邊防大計上怯懦無能之輩進行了諷刺。
“幾聽孽鳥語關關,盡罷虛弦落照間”這兩句是根據“驚弓之鳥”的故事虛構之景。《戰國策》載:“更羸與魏王處亭臺之下,仰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聞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病者)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可知“孽鳥”就是負了傷的病雁。因為久失其群,故鳴呼其曹。《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是禽鳥求侶的叫聲。故此處用形失群孽雁的悲聲。“盡罷虛弦落照間”,從“盡罷”二字可知這種驚弓之鳥并非一只,在夕陽慘淡的余暉中,紛紛聞空弦而墜落。這顯然不是寫實,而是一種象喻。“幾聽”二句,告訴讀者,邊塞向來有類似情況的。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偏有一些敗軍之將一蹶不振,對強敵聞風喪膽,談虎色變。詩人的諷刺不一定是專指某人某事,但這種人和事在現實中卻不乏其例。
“卻訝塞鴻偏有膽,又隨春信到天山。”在前二句反襯的基礎上,這兩句寫“二月聞雁”就很有意味了。在“孽鳥”喪膽驚弓的同時,作為候鳥的雁群并沒有放棄它們既定的方針路線,又隨春信的到來而回返北方。相比之下,這是何等從容、何等勇敢的行為。“又隨”二字頗有前赴后繼的意味。這也是一種象喻,它比喻的是所有忠勇的愛國將士,他們到邊關來就有不惜犧牲的準備,在他們的字典里有“死”字,卻沒有“怕”字。詩句“卻訝塞鴻偏有膽”,是用孽鳥驚訝的口氣道出的,特別有味。勇士的無畏,不是足以振懦起頑,叫一切膽小的人感到羞愧么!
這首詩采用比興手法,使得它的內涵遠遠超過作者面對的具體事實,從而具有廣泛的象征意義。它甚至可以使今日讀者聯想到魯迅《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一文所說的幾句話:“在行進時,也時時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然而只要無礙于進行,則愈到后來,這隊伍也就愈成為純粹,精銳的隊伍了。”此詩中 “又隨春信到天山” 的“雁群”,就讓人感到,由于淘汰了幾只“孽鳥”,反而顯得純粹和精銳。
上一篇:古詩《沈畯·九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李攀龍·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