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開《代王昭君謝漢帝疏》原文|注釋|賞析
臣妾①奉詔出妻單于②,眾謂臣妾有怨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③,敢謝陛下④以言,用明臣妾之心無怨憤也。
夫自古婦人,雖有賢異之才,奇畯⑤之能,皆受制于男子之下,婦人抑挫至死,亦罔敢雪于心⑥; 況幽閉殿廷,備職禁苑⑦,悲傷自負(fù)⑧,生平不意⑨者哉! 臣妾少奉明選,得列嬪御⑩; 雖年華代謝(11),芳時(12)易失,未嘗敢尤怨于天人; 縱絕幸(13)于明主,虛老于深宮,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14)國家以戎虜未庭(15),干戈尚熾,胡馬南牧(16),圣君北憂,慮煩師征(17),用竭民力; 征(18)前帝之事,興和親之策,出臣妾于掖垣(19),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國家深思遠謀,簡勞省費之大計也。臣妾安敢不行矣。況臣妾一婦人,不能違陛下之命也。
今所以謝陛下者,以安國家,定社稷(20),息兵戈(21),靜邊戍,是大臣之事也。食陛下之重祿,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為陛下謀之; 曰將,宜為陛下伐之。今用臣妾以和于戎(22),朝廷息軫顧(23)之憂,疆埸(24)無侵漁(25)之患,盡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26),移于臣妾之身矣。臣妾始以幽閉為心,寵幸是望(27),今反有安國家,定社稷,息兵戈,靜邊戍之名,垂(28)于萬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憤也。愿陛下宮闈(29)中復(fù)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單于,則國安危之事,復(fù)何足慮于陛下之心乎!
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婦人,臣妾敢(30)無辭以謝陛下也!
(《河?xùn)|先生集》)
注釋 ①臣妾——王昭君自稱。②出妻單于——出嫁給匈奴君主。③
行——動身前往匈奴。④陛下——此處指漢帝。⑤奇畯(jun)——畯?fù)。爻觥"挢韪已┯谛摹桓覂A吐心事。⑦備職禁苑——在宮廷充當(dāng)宮人。⑧自負(fù)——無處訴說,壓抑于自心。⑨不意——意想不到,沒有想到。⑩嬪御——宮中妃妾。(11)代謝——消逝。(12)芳時——青春。(13)絕幸——始終不受寵幸。(14)不期——沒想到。(15)未庭——尚未臣服。(16)南牧——向南侵犯。(17)慮煩師征——恐怕出兵征討。此處“征”,征討、征伐。(18)征——依照。(19)掖垣——此處指宮廷。(20)社稷——國家。(21)兵戈——戰(zhàn)爭。(22)戎——古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23)軫顧——深切的掛念。(24)疆埸(yi)——邊疆。(25)侵漁——侵?jǐn)_掠奪。(26)一旦之功——用“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之意,指戰(zhàn)勝敵人的功勞。(27)幽閉為心,寵幸是望——一心只想深居宮廷,盼望得到皇帝寵幸。(28)垂——流布。(29)宮闈——宮廷。(30)敢——怎敢,豈敢。
賞析 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是雜文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代王昭君謝漢帝疏》就非常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手法。
從字面上看,作者代擬這封奏疏,是為了表明王昭君對“奉詔出妻單于”不僅沒有怨憤,還充滿了感激之情。在文章的第一層,作者寫了王昭君的身分:作為自古“受制于男子之下”的婦人,作為“悲傷自負(fù),生平不意”的嬪御,如今可以為國家效力,使國家簡勞省費、解除憂慮,這還有什么怨憤呢?但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卻是,王昭君雖然不再是一般受抑挫的婦女和幽閉殿廷的嬪御,其“受制” 、“不意”的命運卻是無法擺脫的,“罔敢”、“未嘗敢”、“安敢”這些話就說明了她不是無怨憤,而是有著幽深的怨憤。在文章的第二層,作者寫了王昭君向漢帝表示謝意的原因: 本來應(yīng)由將相們負(fù)責(zé)的“安國家,定社稷,息兵戈,靜邊戍”的大事,如今盡系于王昭君一人身上,使其美名流傳萬代,這還不值得感謝嗎?而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卻是,一個命運不能自主的弱女子被迫作出犧牲,恰恰證明了居崇位、食重祿的將相的無能和卑劣,他們不過是尸位素餐。“敢無辭以謝陛下”,正是對他們的尖銳譏刺。
王昭君是西漢時人,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事在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柳開為什么要在將近千年之后代寫這么一篇奏疏呢?這就要聯(lián)系柳開所處的時代背景。宋代開國之初,北方邊地時有戰(zhàn)爭發(fā)生,柳開曾于河南上蔡“率民饋糧從軍”,并上書宋太宗,請求“于河北用兵之地,賜臣步騎數(shù)千,令臣統(tǒng)帥行伍” ,后來在寧邊軍(今河北博野)任上,率兵與遼軍對抗,并親自組織策反,以圖收復(fù)幽州,不意成功在即,卻被罷官改任。此后由于朝中主和派的作梗,屈辱忍讓便成了宋對遼的基本國策。柳開對此痛心疾首,但又毫無辦法,于是就借千年古人王昭君之口,進行抨擊,隱晦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滿。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奏疏,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代擬了。
上一篇:王任叔《從槍決漢奸說起》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