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游金山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據四部叢刊本《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下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蘇軾在京任殿中丞直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判官。當時王安石正推行變法,因蘇軾不同意變法理論,接連寫《上神宗皇帝書》等,對新法進行批評,矛盾日趨尖銳,再加有人誣陷,蘇軾深感仕途險惡,乃主動要求外任,不久便被任為杭州通判。熙寧四年七月,蘇軾離京,十一月初三途經金山,夜宿寺中,遂有此詩。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又名龍游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神宗夢游此寺,乃賜名金山寺。寺內殿宇巍峨,名勝甚多,歷代題詠,為數不少,蘇軾此詩卻獨辟蹊徑,別具創獲。
就詩題而言本屬紀游詩,應以金山寺為全詩主旨,但通覽全篇,幾乎與“寺”無涉,而是把視角從金山寺內散射出來側重于長江的描繪,抒寫由此而引起的鄉愁。前八句寫寺前長江兩岸的山水形勝。開篇兩句從萬里長江的整體著眼:“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毙亟箝_闊,氣魄宏大,貌似直白,內蘊卻極豐實。其中有空間的跨越,時間的流程。古人以為岷江是長江的發源地,蘇軾出生于岷江邊的眉山,所以把他的“家”和“江水”緊密聯系在一起?!鞍l源”是起點,“入海”是終端。萬里長江全都囊括在短短兩句之中。值得細心體味的是“宦游直送”四字。詩人之所以能沿長江作“入?!敝?,原因在于為官離家。他第二次離家是沿江東下的,后又護父喪沿汴水入淮經長江入蜀。此次又路經金山,可以說已走完長江的全程?!八汀弊?,表達出詩人對長江的無限深情。汪師韓在《蘇詩選評箋釋》中說:“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彼v的就是這兩句詩對空間和時間作大跨度的涵蓋。下面筆鋒陡轉,從對長江的宏觀涵蓋,落實到微觀的體察,中間省去了許多筆墨?!奥劦莱鳖^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鼻熬涫莻髀?,后句是目睹。二句中有虛有實。丈高的大潮畢竟是雨季漲水期的事情,如今水枯潮落,只能從沙灘上的印痕聯想當時潮水的洶涌?!爸秀瞿吓鲜P陀,古來出沒隨濤波”,“中泠”,泉名,即著名的天下第一泉,在金山西北。這兩句寫金山在長江的方位和形貌。金山自古以來就巍然屹立于長江萬丈波濤之中,任憑大潮的起落。其中隱含著作者對人生以及宦海浮沉的感嘆,屹立“濤波”之中的金山,實際也可看成詩人性格的寫照。接兩句詩筆再作轉折,身在金山絕頂,心歸萬里故鄉:“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笨梢钥闯觯娙藢枢l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但這種感情卻被眼前大江南北的無數青山阻擋住了。是因為“青山多”才使詩人“望”而不得嗎? 當然不是,而是身不由己,不予明說而已。內蘊由此而更覺醇厚。“望鄉”上承起句,下啟“有田不歸”,是詩中主腦,貫穿全篇。
中間十句是第二層,寫江心出現的奇異景象,是詩中重點,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傲b愁”二句,敘寫留寺的原因,為以下寫景作好鋪墊。但這二句并非閑筆,而是與“鄉國”之思密切相關的一種心態。下面緊承“看落日”,著重刻畫江景,共分三個層次。首先是黃昏時的江景,共有兩個畫面。一是江面形象,“微風萬頃靴文細”,波平如鏡,微風吹拂,細小的波紋如靴上難以發現的皺痕。二是高空形象,“斷霞半空魚尾赤”。這句從色彩著筆,寫天上的云霞紅艷艷的,像魚尾一般。其次是深更時的江景,也有兩個畫面。一是“是時江月初生魄”,寫江月初生時的情景。“初生魄”,即舊歷初三的新月?!捌恰?,光,此指月光。二是“二更月落天深黑”,寫新月落后的夜色。值得注意的是,此二句并非多余筆墨,它暗示詩人對長江的熱愛。詩人認為“江水”發源于他的故鄉,所以才能在嚴寒的冬夜從日落直望到二更以后而不肯離去?!耙股詈凇保譃槠娈惤暗某霈F作準備。最后是奇異的江景,同樣有兩個畫面。一是“江心似有炬火明”。恰在這月落深黑之際,突然間江心里似乎燃起一把把火炬,把整個江心照得通亮。不僅如此,它的光亮如烈焰騰空,“飛焰照山棲鳥驚”。這是第二畫面。火焰把金山都照得通明,棲息在巢中的鳥雀被嚇得驚飛不定。當然,受驚的也有詩人。所以,下面接寫詩人的驚疑,對奇異的江景再烘托:“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可見,奇景在詩人心中刻印極深,一時難以解答,連他自己也覺得這是從無生有,由奇入幻,迷離惝恍。他在這句后面自注云:“是夜所見如此?!庇靡钥隙恐姟J钦媸羌伲缃褚押茈y甄別,前人為了肯定其有,曾找出許多根據。例如《嶺表異物志》:“海中遇陰晦,波如然火?!蹦拘摗逗Yx》:“陰火潛然?!笔菍嵱衅湮?,還是詩人的幻覺,仍可繼續探求。但從詩思發展端緒來看,重要的是這四句串接全篇,引出末四句的人生感慨。
末四句是第三段,發誓歸山躬耕?!敖饺绱瞬粴w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江山如此美好,卻不能回歸故鄉的懷抱,這已是無可奈何;今夜江中火炬通明,江神又來責怪我冥頑不化,貪戀仕途。于是,詩人作如下回答:“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一旦有田可以糊口,詩人便決計歸耕?!叭缃?,即指江水發誓。終篇與起句前呼后應,首尾貫通謹嚴。收處“四句兩轉,尤見跌宕?!?施補華《峴傭說詩》)
此詩真情飽滿,感慨深沉。詩人借游金山之機聯想半生經歷,向長江傾吐滿腹深情。二十二句中接連出現了十個“江”字,其中有“江水”、“江月”、“江心”、“江山”、“江南”與“江北”等等的不同形象,還有“送江入?!?、“謝江神”等不同心態。詩人對長江的觀察,何等細膩,長江在詩人心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敖焙驮娙说摹凹摇甭撓翟谝黄?,“江”與詩人心中的“國”也是難以區分的?!敖保窃娙遂`感的泉源。他的許多名作,也都是和“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讀這首詩,也必須有這種深層的把握。
這首七言古詩,用筆酣暢淋漓,信手寫來,一氣呵成,自成佳趣。一般七古,常用對偶或排偶手法,而蘇軾此詩卻用近于散文的筆調,語言古樸蒼勁,隨意措注便生氣遠出。畫面的構成,色彩的點染,比喻的創設,均極新穎、自然、貼切。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蘇子瞻胸有洪爐,金銀鉛錫,皆歸熔鑄。其筆之超曠,等于天馬脫羈,飛仙游戲,窮極變幻,而適如意中所欲出,韓文公后,又開辟一境界也?!笨梢钥闯觯驹娕c韓愈《山石》有某些相似的特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孟郊詩《游終南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鄭日奎文《游釣臺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