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送魏大從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②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⑤
【注釋】 ①魏大: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詳,名亦不詳,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②匈奴:本指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泛指邊地的少數民族,此處借指唐朝北方的突厥族。魏絳: 春秋時晉國大夫,認為和戎有五利,被晉悼公采納,消除了邊患。③三河: 漢人稱黃河流域中游平原地區為河東、河內、河南等三河。《史記·貨殖列傳》: “昔唐(古帝堯國號)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毖裕?語首助詞。六郡: 指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西漢時的邊地?!傲ば邸?,六郡的雄杰,此處專指西漢時曾在六郡戰勝羌人的大將趙充國。④雁山: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唐時在其山頂設關,名雁門關。代: 唐時州郡名,轄境相當于今山西省代縣、繁峙、五臺、原平等四縣。狐塞: 即飛狐塞,在今河北省淶源縣北。云中: 唐時州郡名,轄境在今山西大同。⑤燕 (yan) 然: 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將功: 指東漢車騎將軍竇憲建立的功勛。《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斓茄嗳簧?,刻石勒功,記漢威德,令班固做銘?!?/p>
【鑒賞】 在這首贈別詩中,作者借送友人魏大從軍的機會,慷慨陳詞,激勵朋友為國立功,揚名塞外,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首聯交代了送別的緣由?!蔼q未滅”是化用漢代愛國名將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話語,說明邊疆并不安寧的現實,希望朋友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以前代英雄為楷模,奔赴前線?!拔航{復從戎”是說面對突厥的侵犯,即使當年為國家安定而主張和戎的魏絳也要改而從戎了。這一方面顯示了邊情的危急,另一方面也是給朋友指出了學習模仿的榜樣。此聯所引古人范例,霍去病與魏絳,一武將一文官,一征伐不止,一懇言不怠,皆為國泰民安計,詩人在勉勵友人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所思所念。
頷聯中,“悵別三河道”是說送友西行,在都城長安道別,心中固然悵然若失,但為社稷著想,也毅然決然?!把宰妨ば邸笔窍蚺笥烟岢隽艘粋€更明確的追趕目標——趙充國,像他那樣英勇善戰、威震敵膽、邊疆稱雄。這一聯中詩人的惆悵與期望并存,感傷與豪壯相共,情真意切,悲壯感人。
頸聯“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順著前一聯的思路遙想朋友從軍所至之地。一“橫”字,狀出雁門山橫亙于代州之北的巍峨氣勢,一 “接” 字,寫盡險峻的飛狐塞與云中州遙相接應的雄偉氣象。詩人以濃筆重彩勾畫出護佑祖國大地國泰民安的天然屏障——雄關要塞,意在暗示朋友從軍的征途遼遠,責任重大。
尾聯中詩人又推出東漢竇憲將軍大破匈奴后乘勝追擊直至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彪炳千古的典故,再一次激勵魏大: 不要使燕然山上僅留下漢將竇憲的功名,你也要爭取把赫赫戰功銘刻在保衛祖國的史冊上,萬世留傳。這種側面迂回的寫法比之直言勸勉更勝一籌。
這首詩的鮮明特點是用典: “匈奴猶未滅”,用西漢霍去病的話語; “魏絳復從戎”,用春秋時魏絳的事跡; “言追六郡雄”,用西漢趙充國的事跡; “勿使燕然山,惟留漢將功”用東漢竇憲的事跡。這四個人物都是為邊疆安寧、國家祥和而建功立業的英雄,以他們的事跡激勵友人,更具鼓動性。全詩不用華麗詞匯、不工描繪刻畫,而是直陳其事、直抒胸臆,讀之使人感奮,恨不能拔身而去,血灑疆場。
文章作者:宋炬
上一篇:愛國詩詞《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顧炎武·酬朱監紀四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