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措詞巧妙的薦賢書——說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薦侯喜狀》》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進士侯喜。
右其人為文甚古,立志甚堅,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貧親老,無援于朝,在舉場十余年,竟無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與之還往,歲月已多。嘗欲薦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賤,其路無由。觀其所為文,未嘗不掩卷長嘆。
去年,愈從調選,本欲攜持同行,適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軻,又廢一年。及春末自京還,怪其久絕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為閣下所知。辭氣激揚,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辭親入關,羈旅道路,見王公數百,未嘗有如盧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將委棄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氣,勃勃然復有仕進之路矣!”
愈感其言,賀之以酒。謂之曰:“盧公,天下之賢刺史也,未聞有所推引,蓋難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為選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謂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貧賤,為天下所不知,獨見遇于大賢,乃可貴耳。若自有名聲,又托形勢,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貴乎?子之遇知于盧公,真所謂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節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來,不可勝數。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異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難,故曰:‘士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閣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復以侯生言于閣下者,非為侯生謀也。感知己之難遇,大閣下之德,而憐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獻于左右焉。謹狀。
這是向盧虔推薦侯喜的“狀”。“狀”,是古代向上級陳述意見或事實的文書。
貞元十七年(801),韓愈自徐州赴京調選,三月底東還,在洛陽居住數月,常與侯喜同游,作有《贈侯喜》詩。詩云:
吾黨侯生字叔起,呼我持竿釣溫水。平明鞭馬出都門,盡日行行荊棘里。溫水微茫絕又流,深如車轍闊容輈。蝦蟆跳過雀兒浴,此縱有魚何足求。我為侯生不能已,盤針擘粒投泥滓。晡時堅坐到黃昏,手倦目勞方一起。暫動還休未可期,蝦行蛭渡似皆疑。舉竿引線忽有得,一寸才分鱗與鬐。是日侯生與韓子,良久嘆息相看悲。我今行事盡如此,此事正好為吾規。半世遑遑就舉選,一名始得紅顏衰。人間事勢豈不見,徒自辛若終何為?便當提攜妻與子,南入箕潁無還時。叔起君今氣方銳,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
在洛陽的小河里垂釣,好容易才釣上一條寸把長的小魚,所以結尾勸侯喜到遠方大河里去釣,也就是到京城長安去釣。這篇薦狀,就是為他到長安去釣大魚而寫的。狀中說“去年從調選”,作者是貞元十七年赴京調選的,則此文當作于貞元十八年(802)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
盧朗中,句虔,此時任汝州(唐屬河南道)刺史,因曾任刑部郎中,故稱他為“汝州盧郎中”。唐代士子應進士試,須由州的長官牒送,盧虔是汝州的軍政長官,故作者向他推薦侯喜。韓愈一生愛才,樂于扶植后進,曾向盧虔、等推薦十余人。尉遲汾、侯云長、沈杞、李翊皆于貞元十八年登第,侯喜于十九年登第,劉述古于二十一年登第,李紳于元和元年登第,張后余、張苰于元和二年登第,都得韓愈薦進之力,故當時士人爭為韓門弟子。
推薦信并不好寫。比如韓愈向盧虔推薦侯喜,首先得恭維盧虔,但捧得太露骨,就有獻媚的味道,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其次,薦得太賣力,也會產生副作用:盧虔會想,就你韓愈熱愛人才、能發現人才,我難道無知人之明,等著你推薦嗎?第三,不說侯喜處境困難,那就用不著推薦;但如果說侯喜別無出路,只等盧虔提拔,就有乞憐之態,也有失身份。明白了寫推薦信的許多難于措詞之處,再來讀韓愈的這篇文章,就會看出他的確是一位高手,寫得很高明。
第一段寫侯喜文章好、品行好,“家貧親老”,處境困難,考了十幾年進士,一直沒碰上能賞識他的人。作者說他自己“慕其才而恨其屈”,想推薦,但“名卑官賤”,推薦無由,只能“觀其所為文”而“掩卷長嘆”。
讀了這一段文章,讀者會想:這是不是已經觸犯了盧虔的忌諱?你韓愈發現了侯喜這位人才,想推薦;我盧虔就不知道有侯喜其人,漠不關心嗎?別忙,且看第二段是怎樣寫的。讀第二段,便知原來盧刺史早已賞識侯喜了。作者讓侯喜自己出面,向他眉飛色舞地描述得到盧刺史賞識的經過及其感受:“侯喜死不恨矣!喜辭親入關,羈旅道路,見王公數百,未嘗有如盧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將委棄泥涂,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氣,勃勃然復有仕進之路矣!”讀者會問:這是作者一字不改、一字不增地記錄下來的侯喜的原話嗎?當然不是。但侯喜拿著他的文章拜見過盧虔,盧虔講過幾句肯定的話,當然不會假。作者便抓住這一點大作文章,并且把這作為侯喜眉飛色舞地向他說過的話,轉述給盧虔。盧虔看了以后,很可能產生這樣的反應:原來我隨便說的幾句肯定的話,竟使侯喜逢人說項,贊頌我有知人之明;竟使侯喜感恩圖報,“死不恨矣”;竟使侯喜這個自料將“委棄泥涂,老死草野”的失意之士忽如枯木逢春,在心中燃起“有仕進之路”的熊熊希望之火!如果真的產生了這種反應,那么,作者雖然還沒說一句推薦的話,卻加倍地收到了推薦的效果。
第二段不自己推薦,只轉述侯喜的話。第三段仍不向盧公推薦,卻以“愈感其言,賀之以酒”領起,向侯喜致賀詞。第一層用反跌法:盧公是天下的賢刺史,當然熱愛人才,提拔人才,但還沒聽說他推引過誰,這是因為他把為國選才的事看得很重,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啊!如今你光榮地成為被盧公選中的第一個,你說“死不恨矣”,的確應該這么說。古來的所謂“知己者”,正就是這樣的啊!第二層用正反對照法:身處貧賤,不被一般人了解而只被獨具慧眼的大賢所賞識,那才是可貴的。如果自己有名聲,卻還要依附權勢,這就是商人謀利的勾當,有什么可貴呢?第三層用反襯法:士子們修身立節,卻一輩子遇不到一個知己,自古以來,這樣的人多得數不完。而你侯喜竟幸運地被盧公賞識,盧公真是你的知己啊!因為知己難遇,所以才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難道不是這樣的嗎?作者只把他對侯喜的這一段賀詞講給盧虔聽,而不說一句自己推薦的話,但可能產生的效果,比自己正面推薦要好得多。構思之妙,措詞之巧,真出人意料。
文章既然叫《薦侯喜狀》,通篇不點題,就令人摸不著頭腦。果然,結尾點題了,但點得也很妙:您既然已經了解侯生,我還給您介紹,這并不是“為侯生謀”,而是由于“感知己之難遇,大閣下之德,而憐侯生之心”。直到結尾點題,還不但不說推薦的話,而且明說“非為侯生謀”,真夠占身份的。然而,“感知己之難遇”,而侯生竟遇到您這個知己了,還要“士為知己者死”呢,那么您盧公該怎么辦?明說“非為侯生謀”,實際上正是“為侯生謀”。“大閣下之德”,不就是因為盧公能賞識侯喜嗎?那么“閣下之德”如何才真正能稱得上“大”,就看您的行動了。這實際上也是“為侯生謀”。至于“憐侯生之心”,當然也有只從口頭上“憐”、還是從行動上“憐”的問題。我韓愈想從行動上“憐”,但沒有力量,這已經在前面說過了。您盧公是有力量從行動上“憐”的,那就看您的行動吧!這實際上還是“為侯生謀”。
這篇文章如果粗略地讀過,便會感到平淡無奇。仔細揣摩,便會發現構思之巧,措詞之妙,的確是一篇好文章。
上一篇:《詞唯心否明送實留——說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不平則鳴——說韓愈《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