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出關》清、近代山水詩鑒賞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
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這首詩題目所說的 “關”即山海關,故第一句開頭先描述其“憑山俯海”的地理位置,以見天然形勢的險要。因為它是通往東北的要隘,向屬兵家扼守戰伐的目標,如唐人沈佺期《獨不見》: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高適《燕歌行》: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等早已言及,是以接著又揭明其歷史背景: “古邊州”。這樣的時空并舉,便勾畫出一個具體、完整的感知性印象。而第二句城樓高聳、時隱時現于翻卷旌旗間的客觀景物描寫,自然就飽含著戰事緊張、戒備森嚴的現實內涵了。其實,一個“戍”字,已輕輕透出全部消息。
于是,后兩句承此而下,轉向征人出關情景感受的敘寫刻畫。“馬后桃花馬前雪”,也就是王之渙《涼州詞》“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意思。它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地域氣候的巨大差異: 關內桃花絢艷,已是春華織錦,生機流溢,馬頭趨向的關外仍然冰雪封凍,一片荒寂。而且,它更蘊納了社會生活和人們心態變化非常懸殊的內容: 關內有家園親友,象征著人生的溫暖柔情,覺得踏實穩定; 而出關后卻是前程渺茫,不知底止,以至滋生出強烈的失落感。所以,俯仰慮念之下,“爭得不回頭”! 怎能不執著顧望、留連難舍呢。“爭”,怎。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云: “自來謂宋人用怎字,唐人只用爭字”,并舉白居易《燕子樓》: “見說綠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杜牧《邊上聞笳》: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等詩為例。總之,這結尾的兩句,通過自然風物與征人舉動,體達出異常豐厚深沉的現實人生內容,言簡意廣,余味曲包,教人聯想無窮,無怪乎沈德潛稱賞說: “眼前語便是奇絕語,幾于萬口流傳,此唐人邊塞詩未曾寫到者。”
又,此詩《清詩別裁》題作《出居庸關》,似與首句所寫地勢景物不符; 陳玉齊《情味集》亦載此詩,唯前二句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今俱從錢仲聯選編《清詩三百首》。
上一篇:錢載《出東林六七里望廬山》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裴景福《出嘉峪關》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